首页 典籍 道家经典 道德真经注(李荣)

道德真经注卷上

道德真经注(李荣) 李荣 18176 2025-02-08 20:19

  道德真经注卷上#1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

  一章#2

  道可道,非常道。

  道者,虚极之理也。夫论虚极之理,不可以有无分其象,不可以上下格其真。是则玄玄非前识之所识,至至岂俗知而得知,所谓妙矣难思,深不可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人间常俗之道,贵之以礼义,尚之以浮华,丧身以成名,,忘己而徇利。失道後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义之华,取道德之实,息浇薄之行,归淳厚之源,反彼恒情。故曰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名者,大道之称号也。吾强为之名,曰大哉。名非孤立,必因体来,字不独生,皆由德立理体,运之不壅,包之乃无极。遂以大道之名,诏於大道之体,令物晓之。故曰名可名也。非常名者,非常俗荣华之虚名也。所以斥之於非常者,欲令去无常以归真常也。名有因起,缘有渐顿,开之以方,便拾无常,以契真常。陈之於究竟,本无非常之可拾,亦无真常之可取。何但非常,亦非无常。既非无常,常亦无常,亦非非常,非无常也。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道玄德妙,理绝有无。有无既绝,名称斯遣。然则虚通之用,于何不可。是以非无而无,无名为两仪之本始也。非有而有,有名为万物之父母焉。故道生德畜,其斯之谓乎。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之受生,咸资始於道德,同禀气於阴阳,而皎昧异其灵,静躁殊其性。若也夷心寂路,濯志玄津,可欲不足乱其神,纷锐无能滑其意,灵台皎而静,玄镜湛而明,则可以照希微,通要妙,此无欲行也。若未能遗识情在有封,驰骛於是非,躁竞於声色,但归有为之事迹,岂识无为之理本,此有欲行也。徼,迹也,归也,来也,此谓依道德以为行,观妙理以入环中,失虚静以为非,染麤法而流徼来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近而言之,有欲,无欲,两者也。此谓人也。共受五常之质,俱怀方寸之心,同也。黜聪明而恬憺,洞彻道源,则称於妙。竞前识而纷纭,迷沦俗境,则称於徼。此异名也。远而言之,圣人欲畅清虚之理,遂以道德为宗,是以此之一章,盛明斯义,双标道德。故言两者混沌理一,则所以云伺。自静之动,从体起用,故言出。道生之功,着道也。畜养之义,彰德也。道德殊号,是曰异名也。

  同谓之玄。

  虚寂之道,深妙之德,悦惚非易测,冥默本难言,无能名也,寄曰同,玄玄之妙也。无物可建,唯道与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深远,至道玄寂。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杳冥,理超於言象。真宗虚湛,事绝於有无。寄言象之外,记有无之表,以通幽路,故曰玄之。犹恐迷方者胶柱,失理者守株,即滞此玄,以为真道。故极言之,非有无之表,定名曰玄,借玄以遣有无,有无既遣,玄亦自丧,故曰又玄。又玄者,三翻不足言其极,四句未可致其源。寥廓无端,虚通不碍,总万象之枢要,开百灵之户牖。达斯趣者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美,乐也。言人之禀性,咸不能以道为娱,而以欲为乐,乐不可极,乐极则哀来。欲不可纵,纵欲则伤性。故曰人皆以色声滋味为上乐。不知色声滋味,祸之大朴,既为祸朴,复为哀本。灭性伤身,斯恶已也。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地上,君子小人,并寡能虚心虚己,而各纵欲纵情。情性之爱,虽复不同,各任情情同有爱。爱名则以名为善,爱利则以利为善。以利为善,求利不以其道;以名为善,徇名以致亡身。称情虽以为善,亡身是为不善。故伯夷死名於首阳之上,盗跖死利於东陵之下。此斯不善已也。

  故有无相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从无出有,自有归无。故曰相生。

  难易相成,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难起於易,易成难也。易由於难,难成易也。

  长短相形,

  夫物离之则无大无小,聚之则有短有长。太山秋毫之相殊,白鹤青凫之胫异,故知忌之则无大无小,存之则有短有长也。

  高下相倾,

  倾,危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高以下为基,下亦危於高也。下之贱也,犹乃危高,高之贵焉,诚能灭下。失道则高下相危,得道则君臣俱泰。

  音声相和,

  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下之从上,犹响之应声。譬之宫商,更相唱和。夫调高则弦绝,上躁则下急。是知五声和则八音克谐,其政和则其人欢悦。故曰王者人之师,而下取则。

  先後相随。

  君先而臣随,父先而子随。故为君父者,不得轻躁而失道心,宜重静以契德也。

  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

  缅观万古,或浇或淳。遐览百王,时步时骤。未有纪尊号於金简,照圣录於王篇。皇上应千年之运,隆七百之基,不用干戈,乐推无厌,是以宗圣远彰於未兆,先定於无形。故言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也。猛士上将,承威以定四方,宰辅阿衡,论道而清百揆,化不以言。故云行不言之教也。作者云云,动作也。四民各安其业,万物不失其真,任化自然,无所辞谢。

  生而不有,

  付之於独化,日用而不知也。

  为而不恃,

  以万物为刍狗,不恃德以为功。

  成功不居。

  虽有荣观,宴处超然远之。问道轶於襄城,凝神邈於姑射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至道弥纶於宇宙,上德范围於两仪。虽忌功用,百姓戴之。垂拱而清九野,无为而朝万国,凝神常湛。故言不去也。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王道荡荡无偏无党,贵贱将玉石同涂,贤者与愚人共贯,此大道之化,无争者也。夫贤当於位,赏须以功,愚受於役,罚须以过。若赏贤过度,则极以骄奢。役愚越分,则困於贫寠。骄奢必欺侮,兽穷者亦能斗,则忿争生也。是以日月曜彩,不为贤不肖易光;天地覆载,不轻仁为善不善改度也。

  四章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弃十城之璧,掷千金之珠,视如瓦砾。岂有盗乎?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耳不闻郑卫丝竹之声,眼不见褒姒妲己之色,洗心洁己,遗情去欲,岂有乱乎?

  是以圣人治,

  皇一积德积仁,尽善尽美,老君欲重扬圣德,故亦言之也。

  虚其心,

  除嗜慾,绝是非,遗万虑,存真一。

  实其腹,

  道实於怀,德充於内。

  弱其志,

  心志柔弱,顺道无违。

  强其骨。

  唯道集虚,虚心怀道。道在物无害者,得成仙骨自强。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上扇无为之风,下行淳朴之化。下从於上,上下皆安,则无不化之化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中也。盈,满也。道非偏物,用必在中。天道恶盈,满必招损,故曰不盈。盈必有亏,无必有有。中和之道,不盈不亏,非有非无。有无既非,盈亏亦非,借彼中道之药,以破两边之病。病除药遣,偏去中忘,都无所有。此亦不盈之义。

  渊兮似万物之宗。

  海深,故百谷朝而归之。道深,故万物宗而奉之。

  挫其锐,

  前识伤性,长恶害人,锐也。虚怀忘己,以道折之,挫也。

  解其纷;

  可欲乱正,得失滑心,纷也。遗彼忘我,远欲制情,解也。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光而不耀,涅而不缁,和而不昡於体,同而不累其真。故知湛然清静而常存也。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道深甚奥,虚无之渊,迎随之所不能知终,恶乎而可定。故言不知谁子。开自然之治,辟之以三才,运造化之功,罗之以万有,考之事用,在天帝之先,象天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长短相形,是非相对,理自然也。仁,爱也,有爱则有憎。天地无心,绝於憎爱,以无爱故,故曰不仁。刍狗者,结草为狗,古人祝所用,已而弃之。言人於刍狗,用之不以为爱,弃之不以为憎。喻明天地暖然若春气之自和生者,不以为仁,凄然若秋霜之自降杀者,不以为义。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无心,与天地合德。不仁,刍狗义可知矣。虽恩沾草木,泽被豚鱼,宣风阐化,必先於人,故云百姓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排橐。龠,乐管。屈,竭也。间,中也。夫橐龠中空,故能出声气而不竭。天地中空,故能生品物而无尽。言人若能虚心空身,运用智德,无穷极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穷,困也,若言当理满天下而无过。言而不中,亦出口而祸入,祸云入也,是困穷。然祸福在当与不当,得失非多。今言多则数穷,欲戒多言之失,劝以守中之得,使无滞教内契忘言也。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河上以为,养神乃是思存之法。辅嗣言:谷中之无,此则譬喻之义。虽真贤之高见,皆指事之说也。今则约理,尝试言。谷,空也。玄,道也。牝,静也。夫有身有神则有主,有生有死不可言道,流动无常,岂得言静?若能空其形神,丧於物我,出无根气,聚不以为生,入无窍气,散不以为死,不死不生,此则谷神之道也。生死无常,浮动之物也。幽深雌静,湛然不动,玄牝之义也。

  玄牝门,是为天地根。

  道之静也,无形无相。及其动也,生地生天。气象从此而出,名之曰门。天地因之得生,号之曰根也。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微妙也。玄牝之道不生不灭,雌静之理非存非亡。欲言有也不见其形,欲言亡也万物以生。不盛不衰,不常不断,故曰绵绵也。勤者,苦也。得玄牝之道,运用无穷,无为逸乐。故曰不勤也。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日月回薄,亏昃之运难停。阴阳惨舒,寒暑之期易往。万物於焉不足,两仪所以独长。故摽天地之德,问乎长久之由,莫不彼无心,不自营生也。言人若能法天地以无心,不自营以厚养,仙骨冠金石以长存,惠命络方圆而永固。若不能泯是非以契道,遗情欲以凝真,声色聋盲於耳目,香味因爽於鼻口,形劳於外,心疲於内,则百年同於朝露,千金齐於暮擭。故曰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忌情息机者少,逐欲乖真者多。唯圣人能知能行。此行谦退以居物,後德尊所以居先,存道於是外身,身存自与道合也。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凡情幽滞,灵识疏通。无至公之心,有偏私之行,尊已而加物,厚身而薄人,欲先而不能超物,须存而报体已亡。圣人无心欲居物先,自然在先无情欲得存,固自然存。故曰成其私也。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理本深远,难可测知,善人修道,行亦微妙。故借於水以为喻焉。水能润物,道能济人,故言善利水则决壅。任人道则大顺平等,故言不争。物多恶下,人多爱上。今水流趣下,道行谦退,故言处恶。几者,近也。水性与道相近,故取以为譬焉。

  居善地,

  水不择地,随处俱流,行道之人,所居皆善也。

  心善渊,

  水,心静而明。人,心虚而鉴也。

  与善仁,

  水洽於物,仁惠於俗。

  言善信,

  水之鉴物,妍丑不失其形。仁者为言,终始不乖其实。

  正善治,

  太平莫盛於停水无偏,不越於善人。

  事善能,

  水之无用不成,君子何为不可?

  动善时。

  水冬凝夏溢,不差其节。君子相时而动,不失其宜也。

  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本无心,人能虚己,不与物争,自然无过也。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欹器满而必倾,奢侈极而必败。若欲不倾不败,唯有不骄不盈。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尊则议,廉则挫,锐意出羣,为人所辱,难长保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无趾,自尔流行。水火之灾,莫之能却。盗贼之来,难可固守。是

  知贪而聚者失理也,积而散者合道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积货不能散,乘贵以陵人。咎自内生,非自外得。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阴阳递代,凉燠推迁,物无恒理,天之常道。若贪荣不退,必致危亡,二疏所以见机。四皓於焉长往,达於物理。合於天道也。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运也。营,护也。魄,身神也。一,道也。人者神之车,故言载。身清则魂魄安,心浊则真神远,绝虑以守神,故言营。灰心无有二,故言一。智将道合,神与形同,故曰无离。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一身心则纯和不散,专气也。得长生之道,致柔也。未识阴阳之合,无复是非之情,能婴兄也。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浴玄流以洗心,涤也。荡灵风以遣累,除也。内外圆静,同水镜之清凝。表里贞明,绝珠玉之瑕类也。

  爱人治国,能无为乎?

  居上不能自化,叉藉於人。化物理人,事资安静。但有为而躁动者,伤物也。无为而安静者,爱人也。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有四时之门。青门开而暄,赤门开而热,白门开而凉,黑门开而寒。今之小人,暑雨祁寒,皆生怨嗟,此不能静也。阖,闭也。一门开三门闭,雌静也。圣人神凝於太漠,智寂於虚玄,死生否泰不能惊,水火寒热不能动。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圣人智周万物,明齐两曜,四方皆照,为四达也。照而常寂,光而不曜,遗识混心,能无知也。

  生之畜之。

  道生之,德畜之,圣人同道德之生畜,长黔黎於淳化,养庶类於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忘功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忘德之德,深而且远,故言玄也。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外也。毂,内也。内毂空,故外辐凑之。圣人虚心,亿兆归之。无者,空虚也。车形虽有,赖无为用。若车无空处,其用不成。今用本由空,故曰当其无有车之用。借此为譬,以况理教。教具文字为有也,理绝名言为无也。教之行也,因理而明。理之诠焉,由教而显。理因教显,无教,理无所寄;教藉理明,无理,教何所说。既知理教之相由,足体有无之为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作器必须知泥,泥调则器可用。修身理宜链行,行洁则道可成。埏,和也,埴,土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为室内不空虚,外无户牖,其为用也,不亦难乎?为道内既闇昧,外复聋瞽,以此求道,理非易乎?室开户牖,有用也,人生慧解道成之。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单有而无无,有不得为利。单无而无有,无不得为用。明有因无以为利,无因有以为用。既识有无之相因,自知麤妙之相籍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目虽能见,躭色不已,丧其明。耳虽能闻,淫声无倦,失其听。口虽能尝,察味而後,乖其养。爽,失也。然盲以不见为义,聋以不闻为义。有目而不见,真人大圣盲也。有耳不闻希声之广乐,微妙之灵音聋也。口以知味为用,若贪俗味失於道,味故言爽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纵之於畋渔,太康失业,猎之於名声,张毅发病,狂之大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美色重宝,难得也。以此乱心,伤行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虚心而内实,为腹也。反听而不盲,不为目也。有累之业遣去也,无为之道来取也。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官高而虑危,贱极而多耻,皆惧也。

  贵大患若身。

  夫外其身者,得失难骇。贵其身者,宠辱易惊若也。贵身即有大患,故言贵大患若身也。

  何谓宠辱?起问宠为下。

  释,答也。宠为贵应言上,辱为贱应言下。令说宠则知有辱,言下自明於上,不能具出,略举也。若依文而解,俗爱荣华,以宠为上,居上近危,荣来辱及,宠乃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宠则荣来,辱便枯至。得之与失,并悉皆惊。唯虚澹之人,不骇其虑。

  是谓宠辱若惊。

  此结上义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问也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

  解也。有身带荣悴之病,兼生死之灾,故云大患也。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虚己忘心,无身也。是夫患累起在於身。身苟忘也,则死生不能累,宠辱不能惊,何患之有□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太上贵德,不贵身。明王爱人不爱己,苟能知此,则可以长久也。若贵身而贱物、爱己以憎人,不能同天地之不仁,齐日月而均照,则寄托而已。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道远乎哉,眼所不见,圣人体之,独见晓焉。名之曰夷。夷,平也。大道甚夷,坦然善谋也。

  听之不闻,名曰希;

  大音希声,耳所不闻,圣人洞之,独闻和焉。名之曰希。玄教难遇,希言自然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象无形,难可搏触。圣人玄悟,了达虚无。故言微。微者,机也,无也。动而应物,机也。妙绝有名,无也。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希、微、夷,三者也。俱非声色,并绝形名,有无不足诘,长短莫能议,混沌无分,寄名为一。一不自一,由三故一,三不自三,由一故三。由一故三,三是一三。由三故一,一是三一。一不成一,三是一三,三不成三。三不成三则无三,一不成一则无一○ 无一无三,自叶忘言之理,执三执一,翻滞玄通之教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乘乘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皦,明也。昧,闇也。乘乘,犹泛泛也。乘物以游,而无系也。言乎至道不皦不昧,不可以明闇名;非色非声,不可以视听得。希夷之理,既寂三一之政,亦空以超羣有,故曰归无。无,无所有,何所归,复须知无物,无物亦无。此则玄之又玄,遣之又遣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超有物而归无物,无物亦无色,视听而契希夷,希夷还寂,恐迷涂之未悟,但执无形,示失路之有归。更开有象无状之状,此乃从体起用,无物之象,斯为息应还真。息应还真,摄迹归本也。从体起用,自寂之动也。自寂之动,语其无也,俄然而有。摄迹归本,言其有也,忽尔而无。忽尔而无,无非定无,怳然而有,有非定有。有无怳惚,无能名焉。

  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

  有也,有前可接。无也,无後可追。迎之不见,非有,随之不见,非无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御,正也。古道无为正也,今道有为邪也。圣人持无为之道,以正有为,息浇薄之风,反淳和之化也。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玄古之道难知,无为之风罕悟。上御下以正,下从上以敬。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昔之道者难行也,古之智士能修也。道乃机微要妙,玄寂虚通,行亦极细穷微,不滞无壅。行与道合,不测难知。不可以言言,言之者非道;不可以识识,识之者乖真。故云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容,相貌也。夫道既难思,行亦叵识,恐来人无因体道,学者不知立,行,下文略举容相,以劝勖也。

  豫若冬涉川,

  履薄冰者,恐陷在浮,生者虑危,兢兢不敢为非,勤勤唯知进道也。

  犹若畏四邻,

  处俗行恶,惊邻保以觉知,志道从善,惧幽明以弹糺也。

  俨若容,

  为容唯事安然修道,不宜妄动。

  涣若冰将释,

  春日丽而冰释,玄风举而累销。

  敦兮若朴,

  厚而不薄,实而不华。

  旷兮若谷,

  谷之虚也,容物而应声。心之虚也,怀道而济俗。

  混兮其若浊。

  心无分别,混也。与俗和同,浊也。怀玉无染,握珠自明,似浊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安,静也。徐,渐也。夫息动於心而神自静,莫挠於水而浊自清。行之者少。故曰谁能。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上来广陈道行以劝学人,人能守之,自得清静,义存谦退,不事满盈。

  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立身者不志满盈,匡辅务存忠正,虽老而还少,在弊如更新。学道者虚心遗於声色,澡虑荡於纷累,虽於朽身弊俗,复得成於真道也。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其性静而贞,其行清而远。守之厚者,可得虚极之道。

  万物并作,

  凡物常人不能守无为,以安静为情之动作,去真以从伪,失本而逐末也。

  吾以观其复。

  复,本也。凡人失本而逐末,离淳以入浇。圣人抑末而崇本,反浇以还朴也。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物,亦人也。根,亦本也。言人以一心攀缘万境,其事非一,故曰芸芸。圣人皆劝以反本,故言各归其根也。

  归根曰静,

  在末所以轮回反本,寂然不动也。

  静曰复命。

  近而为语,强梁不得其死,名之中夭。虚静保其天年,是谓复命。远而言之,动则有生有死,失於真性。静则不死不生,复於慧命也。

  复命曰常,

  有死有生,故断。不死不生,故常。

  知常曰明。

  迷斯理者闇,悟此道者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信道,所行皆善,天佑人助,故云吉。背道从邪,纵情任意,触涂妄作为失当,人诛鬼责,故云凶也。

  知常容,

  知常达理,等虚空,无所不包,故曰容也。

  容能公。

  正而无私。

  公能王,

  偏私不堪宰物,公正自可君临也。

  王能天。

  无心广覆,运行以时。

  天能道,

  与天地合德,共道齐真,疏通无滞,动皆合理。

  道能久。

  道则自古以固存,圣则永享无期寿也。

  没身不殆。

  没,终也。与天为期,与道同久,终於此身,永无危殆也。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谓上德之君。德既不德,名亦难名,但以大人在上,寄言太上,而上怀道德於下,无所须下,皆自足於上,无所奉,君臣上下知有而已。

  其次,亲之誉之。

  下德之君有为迹起,未能忘言。上则亲信於臣下,下则称誉於君上。

  其次,畏之侮之。

  不能因万物之化,任自然之性,设刑法以威之,故言畏。令繁而下欺,故言侮。此下古之化也。

  信不足,有不信。

  夫为上也,化之以道,示之以信。上能信下,下亦信上。上若不能信下,下亦不信於上。

  犹其贵言。

  此中古之时也。未能忘言,借言传意,更相亲誉,是以重言。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帝皇之道隆,功成也,无为之风着,事遂也。前历明三古,言失道後德,自淳至浇,後重结之,欲示绝仁弃义,反浇还淳也。道浅易睹,德高难见。今圣化既深,神功莫测,日用不知,故言自然。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夫重玄之境,气象不能私。至虚之理,空有未足议。迎随不得,何始何终乎?盛衰无变,何废何兴乎?纯粹之日,彼此不隔於亲疏,静恭之辰,上下不彰於贵贱。自然符会,未待结绳,蹈乎大方,宁资书契。时冥至一,故言道兴。行偏爱之仁,用裁非之义,浇薄斯作,不能行道,故言道废。时有浇淳,道无兴废。

  智慧出,有大伪。

  昏昏默默,道之极也。昧昧晦晦,行之至也。未能光而不耀,故知饰智慧以惊愚,竞是非以先物,是非迭起,奸巧互生,盗跖履之以为盗,田成乘之而窃国,斯大伪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

  父子、兄弟、夫妻,六亲也。彼此相须,是非不作。长短相形,好恶斯起。和以不和标称,孝因不孝立名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羲农之时,未闻股肱之节。桀纣之日,始称关比之贤。故知旭日丽天,星宿无以照其景;时雨降矣,浸灌无以着其功。若君昏於上,臣乱於下,有能内辅其君、外静於寇,忠名显矣。

  十九章

  绝圣弃智,人利百倍;

  圣者,人情之所仰;智者,愚人之所求。非智无以照机,非圣何能宰物?今言弃绝,所未闻也。夫圣人合道,道本无名,名生而物迷,言圣不及於忘圣,智出而伪起,用智不及於忘智。故须绝弃也。然圣生则盗起,智用乃贼来。今言弃绝,盗贼不起,其利实多,略言百倍也。

  绝仁弃义,人复孝慈;

  仁以爱物,义以让人。虽曰立人之道,实亦矫人之情。今弃矫情之仁义,归天性之孝慈也。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攦工倕之指,息机械之心,绝巧也。掷玉毁珠,弃利也。但盗贼之行规之以利,弃宝无利,宁有盗乎?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文,教也。属,继也。夫大人之设教也,莫不修凡以成圣,从愚以归智,去害而之利。今皆弃之,於教不足。未知学者何所措心,是故继以後文,示令立行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朴,本也。万境无染,见素也。守一不移,抱朴也。公而不党,少私也。以性制情,寡欲也。

  二十章

  绝学无忧。

  夫志无为之道,则学无所学,混之以愚智,则得失未闻,怀忘之进退,则荣悴不惊。抱自然合道,宁有忧乎?存有为之业者,学非为己,悬头刺股而竞者名,映雪聚萤所争者利,惧荣名之不立,惊厚利之未来,以此存心,忧患生矣。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礼对为唯,野应曰阿。称心为善,乖意为恶。几何,言不远也。体道则百虑俱遗,任真则万涂皆适,实亦无逆无顺,不美不恶,然有为强生分别偏私,妄起爱憎,不留心於道德之乡,唯责人以华薄之礼,悦心谓之为是,不问贤与不贤;润己称之曰能,未论智与不智。此则智者翻闇於不智,贤者倒愚於不贤。故曰相去几何也。亦言人性自然己足,益之则忧。夫进智以徇美,与饰伪以为恶,事虽不同,失性均也。故曰相去几何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水火可畏,不畏又遭烧溺。豺狼可畏,不畏终遇於损伤。故知人行爱憎而不已,归兹损败;贪名利而无息,致此危亡。今流俗滞之有年,溺之忘反,悠悠莽莽,欲出无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熙熙,悦乐也。太牢,味也,春台,色也。言流俗众人,务学以规名声,纵情以昏色味。悦之以色,不知盲之有时;适之以口,不知爽之有日。逐慾老而愈溢,劳形困而不休,仍自欣欣,以为悦乐。

  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圣人言众人驰骛於有为之境,为声色之所动,我澹泊於无为之端,香味不能惑。犹如赤子未识牝牡之合,不知淫泆之情,心无所在,岂定有归也。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俗人於清虚而不足,在昏浊而有余,积财货以为外累,肆情欲以增内垢。圣人尘埃无染,俗事都捐,故曰若遗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俗人愚也,自以为智,惑於情慾,秽乱日以至。圣人大智若愚,形神虚静,纯白日以生也。

  俗人昭昭,

  不知强言知,内明於心,外曜於物,自言了了,故曰昭昭。

  我独若昏。

  知如不知,如将闇也。

  俗人察察,

  锐情於是非之境,专心於得失之路也。

  我独闷闷。

  遗心识,自无分别,忘善恶,故曰闷闷。

  淡若海,漂无所止。

  德宇恢恢,心台淡淡,犹如大海风动波随,漂泊东西,终无定止。

  众人皆有以,

  用有为也。

  我独顽似鄙。

  若愚人之无知,同贱者之不饰。

  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食,用也。母,道也。人皆得意,未假以言。物既失理,圣人设教。自春台已下,并是众生有为之病。圣人随病救之,皆用无为之药。有病有为,有无不同,故言异也。凡夫滞俗,圣人用道,故言食母也。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甚也,大也。道,理也。德物无不包,故言容也。动皆顺理,故言从也。亦言大德,不由他至,唯从道来也。

  道之为物,唯怳唯惚。

  未知道是何物,而令德从明矣。大道幽玄,深不可识,语其无也,则有物混成;言其有焉,则复归无物。归无物而不有,言有物而不无,有无非常,存亡不定,故言怳惚。

  怳惚中有象,惚怳中有物。

  非有非无之真,极玄极奥之道,剖一元而开三象,和二气而生万物也。

  杳冥中有精。

  至理唯一,故言精。妙体无变,故言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寂乎无象,感而遂通。福善祸淫,影响斯在。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阅,简也。甫,始也。愚者无知,凡情有滞,谓杳冥之理,本绝因缘,怳惚之中,元无果报,遂令行善者有怠,长恶者不悛,未识精而有灵,岂知真而有实,言其中有信,欲照理非虚,为救众生开方设教,从终至始,简其善恶之因。自古及今,阅其邪正之行。忠孝者赏之以爵,过忒者罚之以刑,含贯空有,弥罗宇宙,体既独立,而常存名,亦湛然而不去。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以此哉。

  我何以得知大道自古及今,从终至始,简阅於物,分别於人,度脱四生三代不失,但以观之於见在,足知过去未来也。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外顺於内,内养於神,物我无伤,全也。屈己从人,身不失道,直也。谦退处下,室也。混而不浊,新也。理本是一,故言少。忘言契理,故言得。有为为境羣典百端,多士逐欲情乱,滞教生迷。故言惑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道也。圣人怀道,故言抱一。动皆合理,可以轨物,故言式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去分别而遗识,智慧自明。捐物我以全真,道德自彰。取其功而反失,夸其德不长也。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

  以我为是,指他为非,不能顺人,唯知逆物,起於争。圣人屈曲从物,豁荡是非,不争功名,与物无竞,故天下虽大,谁能争乎。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圣不自专,寄言古昔,枉正少得,不是虚言,诚全归身,皆为实录也。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少也。多言数穷,少言合道,故曰自然。道则非无非有,理亦非少非多,欲明多言之失真,故借少言而合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迅风暴雨,尚不竟日终朝,轻躁多言,岂得全身远害?少言合理,则十日雨五日风也。多言有损,则狂风暴雨也。

  孰为此,起问天地。解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此举大以明小也。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道者,清虚无为,救人济物,若举事皆从於道,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德者,畜养於物,润益於人,人能行同於德,德亦得人也。

  同於失者,道失之。

  不能行同道德,体存化义,共恶者之为非,同罪人之受罚也。

  信不足,有不信。

  同於道者道得之,信於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也。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跨,越也。徐行缓步,其行久也。企踵越分,行不久也。喻明谦卑退让者可久长也。跨企矜伐者,自危自亡也。

  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此非君子之行,岂是忘怀之士。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残余之食,不可以荐飨。跨企之行,不可以进道。昏乱者爱斯行之为是,乃安之。达理者恶此道之为非,故不处也。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者,道也。名之曰道,故言有物。然道之为物,唯怳唯惚,不可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辩,混沌无形,自然而得,故曰混成。自然之理,运之以变化,无形之内,开之以气象。原其本,则先天地生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混成之道,先天地生。听之不闻,则寂寥无响,搏之不得,则澹漠无形,丧偶而无对,故言独立。湛然而常存,故言不改。无处不在,周行也。用之不勤、不殆也。覆载生畜,母之义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天有形者立称,无象者绝名,约通生而为用,字之曰道。无一法而不包,名之曰大。理无名,无名而名,谓之强也。

  大曰逝,逝日远,远日返。

  逝,往也。即大求之,而不得往也。就往追之,而不及远也。体之近在於身,故谓之返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尊德贵,弥罗无外。天能广覆,无隔於贵贱。地能厚载,不择於妍媸。帝王控制,通贯於远近。字育普均於贫富,用各有主,历言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寰宇之表,自可绝言。形象之中,理生称谓。虽具万品,究之唯有四大。大名既一,用义难殊,欲劝帝王抱式於道德,取则於天地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为人主者,静与阴同德,其义无私,法地也。动与阳同波,其覆公正,法天也。清虚无为,运行不滞,动皆合理,法道也。圣人无欲非存於有事,虚己理绝於经营任物,义归於独化,法自然也。此是法於天地非天地以相法也。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大小俱轻,不能为於根本。上下皆躁,未可为於君主。是以一轻一重,轻者以重为根。一躁一静,躁者以静为主。故无为重静者,君之德也。有为轻躁者,臣之事也。上下各司其业,为君必须重静也。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有道之主,君人子物,务於重静,不为轻躁,举不失道,动不离静。是以行必辎重,居必摄卫。不至危亡,由重静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圣人所贵者,大道所宝者,重静。虽有瑶台琼室之丽馆,身之所托者,虚寂。孋姬飞燕之美,御心之所游者,无为。情欲不足以累身,华屋未能以惑己。物无累者,故曰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之君,岂宜妄动。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前明重静,则超然无累,今明轻躁则必致有损。无累则上下俱安,有损则君臣皆失也。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七香流水之车,动之者有辙。千里浮云之马,跃之者有迹。不疾而速,云軿不蹍地。不行而至,凤鸟本无迹。言圣人垂拱,庙堂不遍周至之辙。贤士销声,丘壑不削孔丘之迹也。

  善言无瑕谪,

  言必有中,千里应,非法不言,有何过也?

  善计不用筹策,

  筹策者,以筭物数。以道观之,物无不尽道,非於数,宁用筹策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门以关,亦有闭有开。若能以道制

  之,无闭无闭。是以理国者以道百姓,无以窥窬。修身者以道声色,无由开凿。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用绳之者,有缚有解。以道控制於四方,善结也。万国共戴於一人,不解也。修身者必契於道,故言善结。抱一无离,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一物失所,虑轸纳隍,视人如子,宁有弃乎?真圣演经以开化,赴感以导凡,以道济之,曾无遗弃。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始终用道,故言常。庆及万方,故言善。德能广济,故言救。通言一切,故言物。

  是谓袭明。

  善行五者,人物兼济。承道而用,是谓袭明。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行与道合,德能利物,善人也。人之仪表,物之楷模,师也。闇者求明,明者不求於闇,受之以作役,具之以束修,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

  尊师重道,贵也。仁惠善诱,爱也。资之义当贵爱也,若师不爱於资,壅玄流而不润,资不贵於师矣。惠路而难反,悟之者要妙,昏之者大迷也。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不谄不骄,在於中平,君子之行也。不静不躁,处於中和,入道之基也。故知怀雄猛之心者,未可全真。抱雌柔之性者,不能志道。今知性雄而守雌,则不躁不速,亦知性雌而守雄,则不静不迟,不滞两边,自合中道。然行雄猛者众,守雌柔者少。故喻明汉壑处下,众流归之。人士谦退,道德归之。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内无分别绝是非,赤子之行也。若常能守静,恒与德合,是不离也。小则无情,大则有欲,去大时之有识,反小日之无知,故曰复归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大白若辱,大智若愚,晦以安身,斯为法式。

  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忒,差也,不以智耀人,不为名害己,内虽洁白,外实同尘。立身者受禄无穷,修道者成真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有官有爵,荣也。无位无名,辱也。能知居显不骄而守卑辱,可谓包含一切,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在贵如贱,处荣若辱,真常之德,自然满。常德反归,故言复朴也。

  朴散为器,圣人以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一气未分,朴也。三才有位,器也。自无形以关有象,故言散朴以为器。天尊地卑之体既着,君贵臣贱之体亦明,树之以君,故云官长。统御万国,故言大制。上能子育,下获不伤,故言无割。亦明圣人开不言之教,此即散朴为器也,作真仙之主为官长也,以道摄物,物无不归,大制也。慈能被物,物得以全,无割。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夫无为无事,可以摄天下也。若以有事有为,吾见其不得已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若乃与天下之善,不私其利,除天下之害,不处其功,四海沐德以饮和,万物从化以乐俗,可以安大宝,守神器。若不知有为之非,而执之以为是,则败失也。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接或隳。

  夫有为之法,有前可行,有後可随。一温一寒,一盛一衰,聚之则接,散之则隳。若行有为,虽成必败。若用无为,能弊复成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奢泰者,即有为之事也。逐欲为甚,心存侈靡为奢,极乐无厌曰泰。圣人虚心知足,去甚也。见素抱朴,去奢也。忘欢而复乐足,去泰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忠臣辅於君上,贤相理於阴阳,以道胜於海内,不以兵强天下。下之事上,犹以道佐,上自有道,宁专用兵。以道则彼此各安,用兵则互相侵伐。一来一往,故曰好还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後,必有凶年。

  嘉禾不得植,荆棘所以生。此亦用兵之过也。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能用为善杀敌,为果。贼来侵我,所以除之,不以国大兵强专用,为是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

  自大为矜,取功为伐,好胜不已,示贤於敌,谓之骄。故曰义兵王,应兵胜,忿兵死,骄兵灭。善用兵者决定果敢,不矜不忿,不贪不骄,迫不得已,从後应之,义在除敌救人,亦非恃力好战矣。

  是果而勿强。

  心定能不骄不矜,行不得已者,是果而勿强也。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少而必长,盛而必衰,此物壮则老也。明以兵为强者,兵败而必弱,故言非道也。是道可以常行,非道理宜先止也。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精饰为佳。祥,善也。兵者,动有亡国失人之患,故言不善。存者,人之所爱。亡者,物之所恶。有道之主不处好兵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经天曰文,止戈为武,其为用也,彼此实齐,礼乐所以并行,水火故宜难废。用须得理,动叉以时。是以平居好生,以左为重;行兵主杀,以右为贵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兵虽可用,多有损伤。是爪牙之所司,非元首之器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恬淡,静也。王者用师,有征无战,动不失静,故言恬淡。不好用兵,不以为美也。

  若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君者,人父母。美兵,好杀,非谓养人。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阳道贵生,所以吉。阴道贵杀,故云凶也。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偏将副军不当杀,故居左。上将闽外以行诛,故居右。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之所用,义在救人,哀失道,悲其过杀。古者以慈用兵,贵之以德,贱之以器,克敌之後,将军素服主丧,行礼受吊也。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有名之物,并悉无常。今谓无名,理。归常道。朴,本也。臣,贱也。常道妙本,非大非小。非大而能大,虽大不可贵;非小而能小,虽小不可贱也。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天王诸侯若能抱道,遐迩人物自然宾服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守道则功格四表,无为则乾坤交泰。非唯天地相合,抑亦德合天地。德合天地,既知甘露降,亦知醴泉出,此有道之化也。

  人莫之令而自均。

  上如标枝,人如野鹿,不须教令,自然太平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始制有名也。既得其子,以知其母。子之依母,天之理也。故言知止也。

  知止所以不殆。

  子依母,物无伤害;人依道,理无危殆。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川谷上源而不竭,铃以江海为本。以江海为本,复本而归江海。明人从道而生,还须归道。今不知归,失於本也。亦言人有道,物归之,如川谷归江海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闻而知之谓之圣,见而知之谓之智。然则外难知者,人也;内难知者,己也。今鉴人而知善恶,智也;照己而知得失,明也。知善就君子,如染芳兰,知恶远小人,如去鲍肆;知得尽之以忠贞;知失除之以悔恡。此乃明智也。若乃清重玄之路,照虚寂之门,知人者识万境之皆空,自知者体一身之非有。一身非有内,岂贪於名利。万境皆空,外何染於、声色。内外清静,故曰明。物我皆通,

  故言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夫用力者,力大则胜人。用德者,德高则伏物。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不溺於非,斯自胜也。修道者忘怀,则外物无害,故曰胜人。虚心而仙骨日强,故言自胜也。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分之人,乐一瓢而为富。贪利之者,积百万而为贫。饰躬励己,强行信道,弥笃为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

  上乘所说,本以教人。依教修行,不乖其理也。欲言不失其所。理国者用之,则国祚长久。修身者用之,则性命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

  国王有道,天清地静,人安神泰,无复倾危。设令时遇灾衰,运逢屯否,居危而得安,处否而常泰,以保於万寿,故言死而不亡者寿。修道者以百年将尽之身,获万劫无期之寿,此亦死而不亡也。然物则百生有死,人则有存有亡者,皆为天也。道则不生而能示生,虽生而不存。不死而能示死,虽死而不亡。不存不亡,故云寿也。但存亡既泯,寿夭亦遗。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夫虚舟泛而不系,大道泛而玄通。不系者,无滞於西东。玄通者,宁封於左右。是以入毫芒而遗小,弥宇宙而忘大,影见非一,灵化难常,物无不应,何为不可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物之得生,皆赖大道。道则信之以独化,物则称之於自然。能生者不以为功,所生者不以为德。真之至理,不相辞谢也。

  成功不名有。

  道之生物得以生,成功也。能所皆忘,故不名有也。

  衣被万象不为主,可名於小。

  生育普均,覆载无二,衣被也。长而不宰,不为主也。可言於小,言不小也。

  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可名於大。

  万象轮回,不出无形之表。品汇终始,会依虚寂之中。故曰归之。可名於大,言不大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同大道之停育,齐至理以忘功,不滞空有之端,宁拘小大之域,必定忘於小大,故言终不为大。执则成小,亡心则为大。不大而大,故言成其大也。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无形。无形者,虚无之大道大。执,专也,持也。能持身庇玄德之影,专心驻幽寂之门,有道则物归,故言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油云布而万物润,膏雨降而百草滋。但以被微物而有益,是知归大道而无害。无害之理,其致云何?身神不动曰安,死生泯然曰平,彼此玄通曰泰也。

  乐与饵,过客止。

  五音之声,乐也。八珍之味,饵也。百年寄身,过客也。止,留也,依也。归往於道,可以平物情,不悟少能依止,乃留心於丝竹,以此畅情,依身於兰桂,用兹适口,不能执象,欲泰难乎。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繁华者,物情之所悦。虚寂者,人性不能安。情悦谓之为美,不安呼之为淡也。

  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既,尽也。目所见者色,炫之於青黄;耳所闻者声,惑之於宫徵;心所贪者利,昏之於珍宝。宝虽为利,用有尽也;声虽可悦,聋不远也;色虽可爱,盲在近也。故知止乐饵者,有斯患也。然恬澹无为之道,视虽不能见,致之者洞视无不明;听虽不能闻,契之者洞听而更聪;心虽不能计,会之者运用而不尽。道

  俗之好如彼,利害之涂如此。

  三十六章

  将欲嗡之,必固张之。

  将欲塞兑而闭门,愚夫不服,纵其开兑而济事,困而後已。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息其雄猛之心,纵其刚强之志,柔弱生徒,刚强死行,苦至当止也。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欲衰而更盛,物极而自反。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欲夺其恶,恶行不除,恶积灭身,临时自悟。

  是谓微明。

  上之权道观之,则未似施教。究理则极有濳资,甚自微妙,分明历然有益,故谓微明。八十一章广陈化道,而凡情有系,所执不同,以实示之,而不从将权化之,令知返玄教,深远左右宜之。权释辩於前,实解彰於後。欲噏敛之,开经化之;欲弱俗情,强其仙骨。欲废邪志,与之正道;欲夺恶行,与之善业。

  柔弱胜刚强。

  权道顺之而不违,故言柔弱必竟能制於刚强,故言胜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脱,失也。鱼之游泳,事藉於江湖。圣人大宝,理资於利器。鱼不可以失水,失水则鱼亡。利器不可以示人,示人则危殆。故曰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知执权之道不易其人。

  (後文元阙)#3

  老子道经卷上#4竟

  #1 按《道藏》本原将老子道经李荣注分作四卷。现据敦煌本合并为一,改题『道德真经注卷上』。後文卷题亦删去。

  #2 按《道藏》本原未分章,仅题篇名『道经』二字。现据通行本分章,列出章次,以便阅读。下同此。

  #3 《道藏》本原止於此。以下第三十七至八十一章缺。据敦煌本及强本补。

  #4 此行系整理者补。下卷敦煌本尾题『老子德经卷下』,可证上卷尾题应作『老子道经卷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