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楞伽经》、《入楞伽经》、《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七卷。英、法、俄、日等亦有收藏,另有若干号散藏于各地,总计共约九十号。其中有多号附有《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此经结构与十卷本*《入楞伽经》基本相同,内容亦主要为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法”。经文宣扬如能消灭阴覆于阿赖耶识的一切虚妄分别,一切根识也就随之而灭,由此说明离心无一切境界,三界唯心。经中提到真如、藏识、意识等一系列概念,为后来的《唯识论》、《起信论》所发挥。异译本参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历代大藏经均收
18.52 万字 | 2024-03-15 07:45更新
佛教史书。原名《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释赞宁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撰,至端拱 元年(988)书成。继《续高僧传》之后,记述自唐高宗时至宋雍熙年的僧人共五百三十二人,附传一百二十五 人(原书“序”谓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传一百三十人)。 全书分十科,名目与《续高僧传》同,但于每人传后附以 论述,分为“系”(论述)、“通”(答问),以申明作者之旨。 本书记传授源流最为赅备。材料所本多为碑铭,于诔铭 记志摭采不遗,实称详博。其“习禅篇”除云门文偃外于 禅宗内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对禅宗内部各派之争 亦不讳言,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本书宋、元、明、 清各藏及《四库全书》皆著录。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题 《续高僧传三集》。
46.19 万字 | 2024-03-15 09:24更新
亦称《大庄严论经》、《大庄严论》、《大庄严经》等。佛教论典。古印度马鸣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五卷。由九十一章组成,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寓言故事、史传故事、譬喻、因缘谈等等,主题是关于佛教的种种宗教实践问题,诸如佛塔崇拜、持戒、布施、闻法求道、忍辱精进、少欲知足、禅定见谛、供养尊长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公元前后佛教教团生活及修行实践的重要材料。本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15.32 万字 | 2024-03-15 08:20更新
《佛法金汤编》,凡十六卷。明代僧岱宗心泰(1327~1415)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系编述自西周昭王至元顺帝约一七○○年间,与佛教有关之帝王、名家之传记及语要,凡三九八人,各传之终皆明载典据。心泰之时,佛教衰退,而儒道之排佛论盛行,故着此佛教外护者史传,欲促使排佛论者之反省,及佛教界之觉醒。洪武二十六年(1393),本书刊行时有十卷,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如惺重刊时为十六卷,时亦编入明续藏。
33.97 万字 | 2024-03-20 10:34更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十五卷。清代自融撰,性磊补辑。此书意在续宋惠洪《禅林僧宝传》,收自宋建炎元年(1127)至清顺治四年(1647)521年间的著名禅僧传记,共94篇(其中二人合传、三人合传各一篇)、97人。传记的排列不依宗派法系,而是依年代先后排列,始于佛灯珣禅师,终于忠州吹万真禅师,为南宋至明末的禅宗史传。卷首有林友王、崔秉镜的序,以及自融的自序。卷末有清康熙三年(1664)性磊的后叙,以及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重刻记。收入《续藏经》。
32.21 万字 | 2024-03-20 10:35更新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四卷,宋可度详解,明正谧分会,日本亮润重刻序,明海眼合刻序,传灯总序,广镐跋,有科文。
42.97 万字 | 2024-03-20 10:35更新
又名《四分律藏》、《昙无德律》。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戒律。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60卷。全律由四部分组成,故名。第一部分叙述比丘应遵守的戒律250条;第二部分叙述比丘尼应遵守的戒律348条及受戒、说戒两犍度。第三部分包括从“自恣犍度”到“法犍度”等十五种犍度。第四部分为房舍、杂两犍度及结集法、调部、毗尼增一。律中对比丘、比丘尼平日衣、食、住、行、修习、内部关系、对外关系、议事规则、僧团活动等各方面应遵守的戒律作详细说明,要求比丘、比丘尼在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必须收摄身心,止恶生善,并对违犯戒律者应如何处理也作了明确规定。律中还保存许多佛教史实、印度社会状况史料,是研究古印度社会、佛教史及佛教教团生活的重要资料。亦为唐代律宗依据的基本经典,因此也是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资料。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影响较大的注疏有:唐法砺《四分律疏》十卷、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或六卷、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唐怀素《四分律开宗记》十卷等。
64.79 万字 | 2024-03-31 08:55更新
凡五十四卷。南宋志磐着。略称统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全书主要阐明天台教学之传统,以南宋景迁之宗源录、宗鉴之释门正统二书为基础,仿史书纪传体及编年体增编而成。分为本纪八卷、世家二卷、列传十二卷、表二卷、志三十卷。本纪记载释迦成道、益物与天台宗所奉西土二十四祖、东土九祖、兴道以下八祖之传。世家收录南岳、天台等一九八人之传记。列传收录慈云至广智、神照、南屏等三七八人之传记(十九、二十两卷五十五人之传已佚)。表有二:(一)列出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五百三十余年间之历代传教表。(二)图示西土与东土之佛祖系谱。志则有九种:山家教典志一卷,录天台宗著作;净土立教志三卷,记述净土宗僧俗传;诸家立教志一卷,记述禅、华严、法相、密教、律诸宗创教简史;三世出兴志一卷,略说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大小三灾;世界名体志二卷,记述世界八方诸天通论;法门光显志一卷,列记有关像塔、佛事诸录;法运通塞志十五卷,篇幅最大,编年记载历代佛教史迹;历代会要志四卷,辑历代兴废佛教事例;名文光教志二卷,载赞颂天台宗之志记碑文等。本书奉天台宗为正统,虽编述偏重天台宗,但因采择史料丰富,编选精审,不失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之重要参考资料。其中第十九、二十两卷仅存目录而缺传文,然卍续藏本法运通塞志之末段有所补录,此或为后人所增补。此外,继本书之后,另有续佛祖统纪一书之刊行,计二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一册。其内仅增补列传部分,所增补者为三十人之传记,然编者、编时不详。
76.78 万字 | 2024-03-31 08:56更新
《禅林疏语考证》,四卷。明·永觉元贤撰,超然道果注。收在《万续藏》第一一二册。系道果对元贤之《禅林疏语》一书所作的注释与考证。在全书四卷之中,卷一分彝典门、修因门。前者收录有关年分行事、佛菩萨缘日、入关出关、新住入院、说斋等疏文二十一篇;后者收有关平安修忏、放生等法会之疏文十六篇。卷二分弭灾门、祈恩门。前者收祈雨、祈晴、禳火等息灾法会之疏文十七篇;后者收祈嗣、安产等祈愿法会之疏文三十篇。卷三荐悼门,收荐父、母、妻、子、入塔等葬送类之疏三十六篇。卷四附录,收大藏恭闻等二十一篇,以及道场各联、续录四篇等。
7.41 万字 | 2024-04-20 16:35更新
《禅苑瑶林注》,三卷。金·错庵志明撰,元·雪堂德谏注。别称《禅蒙求》、《禅苑瑶林》、《禅苑瑶林注》、《禅苑蒙求瑶林》、《雪堂和尚注释禅苑瑶林》。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八册、《禅宗全书》第三十二册。志明为使初心学人知佛祖行业,以为办道修业之圭臬,乃搜集释尊以下至玄冥和尚等五六二祖之行事,模仿唐代李瀚之《蒙求》,于金·正大二年(1225)撰成此书。原书为四言一句之韵文体,总计二二四八字,后由德谏引用《普曜经》、《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人天眼目》、《僧宝传》、《佛祖统纪》、《禅林类聚》、《碧岩集》、《嘉泰普灯录》、《大惠书》、《林间录》、《大慧武库》等书,详为各句作注,于元宪宗五年(1255)由僧人玉溪付梓刊行。
8.79 万字 | 2024-05-14 17:15更新
《杜诗详注》,唐诗别集。原书24卷,通行本25卷。杜甫撰;清人仇兆鳌注。又名《杜少陵集详注》。仇兆鳌字沧柱,晚号知几子,淅江鄞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自宋至清,注杜诗者号称千家,此书是作者在汇集各家的基础上,几经修改增补,前后用了20多年时间。书前有自序和新、旧《唐书》杜甫传,年谱,凡例。书后又附录逸诗、文,历代铭、序、记,诸家咏杜、论杜等,收集资料颇为丰富。此书堪称历代注杜诗的总结,为研究杜诗者提供了不少方便。其缺点则是注解失之烦琐冗沓,加之观点陈腐,因而有时解诗穿凿附会,迂腐无聊;所引典故,摭拾类书,未加检寻,不乏错舛。“然援据繁富,而无千家注杜伪撰故实之陋习,核其大局,可资考证者为多。”(《四库全书总目》)所以《四库全书》于众多清人注杜中只选此书收录。由于仇氏曾将此书进呈康熙皇帝,因此现存有恭楷缮写进呈本。
91.80 万字 | 2024-06-18 18:04更新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广州府增城县甘泉都(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大儒。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
53.77 万字 | 2024-06-23 21:46更新
《鲒埼亭集》,清全祖望作。祖望故乡浙江鄞县有鲒埼亭,故名。九十八卷,包括文集三十八卷,《经史问答》十卷,外编五十卷。祖望学问渊博,经史诗文皆所擅长。生平服膺黄宗羲。宗羲留意南明史实,祖望亦广搜其遗闻佚事,续加纂述。集内所载明末诸公碑表,详尽核实,足补《明史》之缺。文集38卷为全祖望亲手编次,卷1为颂,卷2、卷3为赋,卷4为语,卷5为辞,卷6至卷24为碑铭,卷25、卷26为行状,卷27、卷28为传,卷29为论,卷30为记,卷31、卷32为序,卷33为议,卷34为简帖,卷35为杂著,卷36至卷38为题跋,共收文380篇。
28.64 万字 | 2024-06-23 21:48更新
《鲒埼亭集外编》,书名。清全祖望撰。外编五十卷。有关明清史事、掌故、人物等内容,居全书过半。
53.17 万字 | 2024-06-23 21:51更新
《升庵集》是明代学者、文学家杨慎的诗文及一部分学术著作的合集。又称《升庵全集》《太史升庵全集》,明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编订并主持刻印。包括赋、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凡81卷。杂著是张士佩取《丹铅录》、《谭苑醍醐》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亦较《丹铅总录》为有绪。有明万历十年(1582)成都刻本。又有万历间所刻“外集”一百卷,“遗集”二十六卷。另有清乾隆六十年(1795)所刻全、外、遗各集。明简绍芳编《杨文宪公年谱》一卷,清李调元编《升庵先生年谱》一卷,可资参考。
48.75 万字 | 2024-06-23 21:53更新
《震川先生集》,诗文别集。四十卷。明代归有光撰。归有光,字熙甫,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他震川先生。其著作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主要成就则是在散文方面,其散文风格上承司马迁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传统,下启方苞、姚鼐等桐城派的先河,文笔简洁,长于叙事,与唐顺之等人被称为“唐宋派”。《四十卷》。计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另附录一卷。别集中有诗一卷,余均为文。归有光是“唐宋派”的首领,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的文学主张,与拟古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针锋相对,推尊韩柳欧曾王苏的唐宋古文。归有光反拟古倾向,更多着眼于形式,内容上却没有真正的革新。
48.01 万字 | 2024-06-23 21:56更新
《清宫十三朝演义》是清代许啸天创作的小说,以封建王朝的宫廷生活为题材,以小说的语言演绎历史的真实,这在中国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的文坛上,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由此问世的一批历史演义小说风靡海内。徐哲身的《汉宫二十八朝演义》、许慕羲的《元宫十四朝演义》、许啸天的《清宫十三朝演义》都是一版再版。尤其是《清宫十三朝演义》,从1926年首次出版至1949年间就重版了将近三十余次,足见其为世人所瞩目。
59.32 万字 | 2024-07-11 17:14更新
《唐祝文周四杰传》,长篇章回小说。程瞻庐著。大众书局1932年初版。作品共100回,以唐伯虎卖身相国府、追求丫环秋香的故事为主,同时描写了周文宾和王秀英,文徵明和杜月芳、李寿姑的几桩姻缘以及祝枝山的巧谋妙算;情节生动曲折,充满趣味,基本取自苏州评弹《三笑》和有关民间故事。行文流畅自然,诙谐风趣,有才子格调。程瞻庐(1879—1943),名文棪,字观钦,号瞻庐,又号南园。江苏苏州人。民国著名小说家,其时号称“滑稽之雄”。刻画人物,惟妙惟肖;描摹世情,入木三分。被周瘦鹃推崇为“今之淳于髡、东方朔”。代表作有《唐祝文周四杰传》《新广陵潮》《茶寮小史》《黑暗天堂》等。
62.74 万字 | 2024-07-12 09:38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