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被道教列奉为 “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管子》一书是管仲及其学派的核心思想,它以黄老道家为主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晋法家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管子》一书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托名春秋管仲著。其实《管子》同先秦许多典籍一样,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顾颉刚先生认为“是一部稷下丛书”。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这种观点。
15.64 万字 | 2023-09-17 12:23更新
《商子》五卷,旧本题秦商鞅撰。鞅事迹具《史记》。鞅封於商,号商君,故《汉志》称《商君》二十九篇,《三国志·先主传注》,亦称《商君书》。其称《商子》,则自《隋志》始也。陈振孙《书录解题》云,《汉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八篇,已亡其一。晁公武《读书志》则云,本二十九篇,今亡者三篇。《读书志》成於绍兴二十一年,既云已阙三篇。《书录解题》成於宋末,乃反较晁本多二篇。殆两家所录,各据所见之本,故多寡不同欤。此本自更法至定分,目凡二十有六,似即晁氏之本。然其中第十六篇、第二十一篇又皆有录无书,则并非宋本之旧矣。《史记》称读鞅开塞书,在今本为第七篇,文义甚明。司马贞作《索隐》,乃妄为之解,为晁公武所讥。知其书唐代不甚行,故贞不及睹。又《文献通考》引周氏《涉笔》,以为鞅书多附会後事,疑取他词,非本所论著。然周氏特据文臆断,未能确证其非。今考《史记》,称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鞅欲反,惠王乃车裂鞅以徇。则孝公卒後,鞅即逃死不暇,安得著书?如为平日所著,则必在孝公之世,又安得开卷第一篇即称孝公之谥?殆法家者流掇鞅馀论,以成是编,犹管子卒於齐桓公前,而书中屡称桓公耳。诸子之书,如是者多。既不得撰者之主名,则亦姑从其旧,仍题所托之人矣。
2.50 万字 | 2023-09-17 12:50更新
《孙子算经》算经十书之一,是公元四世纪左右的数学著作,编撰年代不详。 作者孙子,公元四世纪时人,生平不详。 现传本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叙述度量衡制度、筹算记数和筹算乘除算法;中卷举例说明筹算分数算法、开平方和面积、体积计算;下卷是各种应用问题。
1.32 万字 | 2023-09-17 12:53更新
《律吕新书》,乐律学专著。二卷。宋蔡元定撰。约成书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生于宋绍兴五年(1135年),卒于庆元四年(1198年)。建阳(今属福建)人。为南宋音律学家和理学家。朱熹之弟子。受平原郡王韩侂胄罢黜理学影响,被贬,死于舂陵。著有《律吕新书》、《燕乐书》(已佚,仅《宋史·乐志》中存数百字)、《洪范解》、《大衍详说》等。《律吕新说》二卷含二十三章,前附序。上卷为《律吕本源》,共十三章;下卷为《律吕辨证》,共十章。该书提出在传统十二律外加用六个变律构成十八律的理论。
0.95 万字 | 2023-10-07 08:01更新
《九章算术》,数学书。《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作者不详。西汉早期数学家张苍、耿寿昌等对它进行过增补删订,三国曹魏时期刘徽为其进行注释,作为通行本。 全书分9章,246个例题。其内容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个章节,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从先秦到东汉的数学成就。其中负数、分数计算,联立一次方程解法等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数学成就。上述成就比印度早八百年,比欧洲早一千余年。此书于隋、唐时传入朝鲜和日本,被定为教科书,现已译成英、日、俄等国文字。国家图书馆藏有传世的南宋本《九章算术》。
6.90 万字 | 2023-10-07 19:07更新
《平汉录》,明童承叙撰。承叙字汉臣,沔阳人,正德辛巳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是编纪太祖平陈友谅事。首载宋濂《平江汉颂》一首。次即载《史臣赞》一首。而以《友谅兴灭本末》附於其后,谓之《外传》。
0.43 万字 | 2023-10-08 07:24更新
《松漠纪闻》,宋洪皓撰。三卷。成书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皓字光弼,江西鄱阳人,政和(1111—1118)间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征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拘留燕京15年,其间随笔录有关于金国之事,以惧被金人发觉而焚其稿。后归宋,复追忆金国历史、政治以至杂事而成此书,颇详实可信。绍兴二十六年长子洪适为之校刊,以正续2卷问世。乾道九年(1173),次子洪遵又为补遗1卷。四子洪迈撰《容斋三笔》,记有金国俘虏之苦,谓是《松漠纪闻》遗文。《纪闻》还记有关于回鹘之事。对研究金史、契丹史、回鹘史均有参考价值。作者别有《金国文具录》,为《纪闻》的姊妹篇,已佚,仅见《三朝北盟会编》引录。有洪氏三瑞堂刊本,其中附有《松漠纪闻考异》。通行有《国学文库》第四编所收版本。
1.47 万字 | 2023-10-08 07:29更新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 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
203.37 万字 | 2023-12-13 10:42更新
《仪礼注疏》,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玄与公彦有《周礼注疏》已著录。此书为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最早著作。自西汉高堂生所传《士礼》今文本,数传而有大戴(戴德)本、小戴(戴圣)本及刘向《别录》本。郑注兼取今文本及古文本十七篇(出自孔子壁之《仪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今文经大体相同),“其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其所以不采大、小戴本,因为别录本“尊卑吉凶,次第伦序,故郑用之,二戴尊卑吉凶杂乱,故郑不从之也。”(《四库全书总目》),贾公彦据郑注而又依齐黄庆、隋李孟悊之疏而益之,定为今本。其书自明以来刻本舛误殊甚,顾炎武《日知录》及阮元校勘记曾指出多处,可供读时参考。此编十七卷次第为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此目排列顺序先人事,后鬼神,较之二戴本为合理。自“丧服第十一”以下都属丧葬祭祀的仪礼,且繁文缛节,不胜其扰。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84.13 万字 | 2023-12-28 08:42更新
《幼学琼林》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 (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三点水)。中国传统的蒙学读本,编得最好的,大概要数这部《幼学琼林》了。首先,相对而言,它较少封建伦理说教,而主要以传授知识为己任;其次,它包罗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全部传统知识类型的一个缩影,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再次,正文部分就有释文,人们读起来颇党明白晓畅,毫无滞碍,而且释文简洁允当,决不拖泥带水;最后,它不为字数所限,不拘短长,只求偶句成对,颇便诵读。正因为如此,此书成篇后,续作不绝,增补如缕。清人邹圣脉、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 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
8.03 万字 | 2023-12-28 09:10更新
《太上六壬明鉴符阴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卷首序文称:昔孙膑学道于鬼谷,在园中遇白猿赐以此书,其书言兵家六壬遁甲之术。大抵以书符念咒、踏罡步斗、醮祭启告玉皇上帝等方术,召役六丁六甲来助,使行法者能隐形遁身,造作兵器有灵、或召风雨雷火,破敌成功等等。原书正文三卷:卷一共十式:混元式、天元式、地元式、人元式、二仪式、三才式、四序式、五行式、六丁式、六甲式。各具符咒祭法。 卷二共四式:造褙子式、造器械式、六甲厌式、造神枪式。 卷三共十一式:九星式、十干式、十二支式、十二月式、十二月将式、八门式、太一式、祭风式、祭雨式、平地成河式、平地生火式。三卷之后,又增补第四卷,引述三元经及伍子胥、王璋之语,讲述奇门遁甲之法十余种。包括:急则从神缓取门、避形遁迹、玉女反闭局、门下十干神名、欲行千里出门法、三奇吉门禹步、真人禹步斗罡、六甲阴符、行军禳风法、玉女返闭指南、每日出门咒、四不向战、推入节宜向、李仆射孤虚法等。大抵亦言卜战求财、出门求仙、隐形遁迹、趋吉避凶之符咒法术。
1.44 万字 | 2023-12-31 14:26更新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元薛致玄撰。二卷(上卷原缺)。陈景元《 道德真经藏室慕微篇》广引古籍,是妙则示其引文出处,着出篇名,略疏其义。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
1.58 万字 | 2023-12-31 14:38更新
《回生集》,方书。清陈杰(乐天叟)辑。正续集合刊,刊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集分内症、外症、损伤、杂治、女科、小儿门等,卷末附《续补经验单方》,计收验方400余首。续集分为头面眼目耳鼻、心胃噎膈胀积吐泻感冒等10余门,收方500余首。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刊本
4.82 万字 | 2024-01-16 11:11更新
《犹龙传》,北宋道士贾善翔编撰。南宋《秘目》及《宋史‧艺文志》均著录此书三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为六卷,收入洞神部谱录类。此书为老子神话传记。卷首有贾氏自序,谓自《史记》以下,历代史书记述老君降世事迹,大多简约不详。作者因此据有关史书道典撰集此书,“庶其详也”。全书分二十八篇,以编年体详述老君应时降世,传道设教之灵异事迹,以及历代崇奉老君之事。其事上起元始之时,下止于北宋真宗朝。此旁征博引,大多为道教神话。传说孔子曾赞叹“老子其犹龙乎!”本书题名为“犹龙传”。
4.41 万字 | 2024-02-27 19:53更新
《继灯录》,凡六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僧永觉元贤(1578~1657)着,清顺治八年(165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元贤广搜博采诸方文献,继五灯会元、五灯会元续略等诸种传灯录,编集曹洞宗自青原行思之系统中第十六世天童如净以下之四十一人,以及临济宗自南岳怀让之系统中第十八世净慈悟明以下之二一六人,又附录沩山太初等法系不详者七人,计辑录二六四位禅林耆宿之机缘略传、宗乘法语等。元贤另著有‘补灯录’一书,然其传本所在不明。据禅籍志所抄录永觉元贤之补灯录自序略文记载,该书共载录禅僧一八○人之传记。
9.51 万字 | 2024-03-09 20:16更新
《比丘尼传》,四卷,梁释宝唱撰,成于天监十六年(517)。有《丽藏》、《宋藏》、《金藏》、《元藏》、《大正藏》等版本。为一部专门记叙中国汉地佛教比丘尼生平事迹的传记。始于东晋升平年间的净捡,终于梁天监十五年,共记比丘尼六十五人。记其出家因缘、苦行精修及社会活动的事迹,为中国佛教重要史料。宝唱之后,直到近代,比丘尼传无续作者。入民国后始有震华法师(1909—1947)续撰《续比丘尼传》六卷,完成于1939年,共记从梁至民国比丘尼二百人,附见四十七人。不仅记诸尼修行弘法事迹,而且著录不少尼众创作的诗词文章。资料颇为丰富。正续比丘尼传,皆收入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高僧传合集》中。
2.86 万字 | 2024-03-15 06:14更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象头山中。与大刍众七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诸有所作悉已成办。释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妙心俱得解脱。诸心自在到胜彼岸。善入法界建立法幢。心能弃舍一切利养。正善出家极善具圆。满足诸愿住涅槃道。唯一补特伽罗现居学地。所谓尊者阿难。诸菩萨摩诃萨八万四千人。皆是一生补处。获诸总持得一切智。现前趣向一切智。
10.90 万字 | 2024-03-15 06:16更新
又名《楞伽经》、《入楞伽经》、《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七卷。英、法、俄、日等亦有收藏,另有若干号散藏于各地,总计共约九十号。其中有多号附有《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此经结构与十卷本*《入楞伽经》基本相同,内容亦主要为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法”。经文宣扬如能消灭阴覆于阿赖耶识的一切虚妄分别,一切根识也就随之而灭,由此说明离心无一切境界,三界唯心。经中提到真如、藏识、意识等一系列概念,为后来的《唯识论》、《起信论》所发挥。异译本参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历代大藏经均收
18.52 万字 | 2024-03-15 07:45更新
佛教史书。原名《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释赞宁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撰,至端拱 元年(988)书成。继《续高僧传》之后,记述自唐高宗时至宋雍熙年的僧人共五百三十二人,附传一百二十五 人(原书“序”谓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传一百三十人)。 全书分十科,名目与《续高僧传》同,但于每人传后附以 论述,分为“系”(论述)、“通”(答问),以申明作者之旨。 本书记传授源流最为赅备。材料所本多为碑铭,于诔铭 记志摭采不遗,实称详博。其“习禅篇”除云门文偃外于 禅宗内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对禅宗内部各派之争 亦不讳言,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本书宋、元、明、 清各藏及《四库全书》皆著录。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题 《续高僧传三集》。
46.19 万字 | 2024-03-15 09:2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