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3.51 万字 | 2022-12-15 08:43更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37 万字 | 2023-04-14 08:45更新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于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4.93 万字 | 2023-04-14 08:46更新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4.33 万字 | 2023-04-14 08:44更新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0.22 万字 | 2023-04-14 08:50更新
《菜根谭》,明代洪应明著。揉合儒家中庸、释家出世、道家无为等思想,并结合自身经验,形塑为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则。书名取自宋朝作家汪信民:“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是道士,但是其胸怀宽厚,见闻广博,经常出入私塾和佛寺,精通释、道、儒,该书即为三教思想融合之物。明朝洪应明《菜根谭》、陆绍珩《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和清朝王永彬《围炉夜话》一起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1.84 万字 | 2023-12-13 14:59更新
《左传》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6.72 万字 | 2023-04-14 08:39更新
《内炼金丹心法》,明伍冲虚撰于天启二年(1622年)。此书系统论述先天炁与后天气之区别;药物、鼎器之真实含义;筑基、炼己之秘诀奥窍、炼药之修习顺序;伏气、胎息之方法奥秘。说理浅近,对道家性命双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法和盘托出。现存1989年北京出版社《金丹集成》排印本。《内炼金丹心法》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中阐述内丹修炼理论与方法的重要典籍。 该书深入探讨了内炼金丹这一独特修行方式。其核心围绕通过特定的心法与功法,实现人体精气神的凝练与转化,追求身心的升华与超凡境界。书中细致描述了修炼者如何从调心入手,让内心达到宁静专注,以此为基础引导气息的运行,逐步培育体内的元气。进而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步骤,模拟天地造化之理,使精气神在体内相互融合、凝聚,最终结就金丹。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炼技术的记录,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反映出道教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这种内炼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修行理念也启发人们在现代生活中重视内心的修养与自我提升,探寻身心和谐发展的途径,为后人研究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道教思想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40 万字 | 2025-02-14 20:31更新
《金刚经》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 一部佛经。属般若类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喻坚固,这部佛经的名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以金刚坚固之志和大智慧之心乘度彼岸”。《金刚经》为佛弟子阿难记述,如所有佛经一样,以 “如是我闻” 这句套语开篇,然后记录了释迦牟尼世尊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与长者须菩提的答问。释迦牟尼以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的三段论式,阐发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者则是非相” 的“性空幻有” 的基本观念,说明般若 (智慧) 就是不著事相 (无相),不生留恋 (不住)。卷末有四句偈文,为全经点睛之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 “有为法”,据注家说,就是 “凡有所为者皆是,上自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为,皆 ‘有为法’。” 《金刚经》有六种译本,最早由鸠摩罗什译成汉文,后来真谛、玄奘、义净等翻译名家都曾重译过,但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由于篇幅简约 (全经仅五千二百余字),述义深刻,文字通俗,所以流传颇广。禅宗五祖弘忍传教就以 《金刚经》为主,常劝僧俗持诵,说是这样 “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六祖慧能是文盲,不识一字,但偶然听见别人念诵 《金刚经》,就豁然感悟,后遂以 《金刚经》作为禅宗的法宝。历代为其作注者不下百家,包括唐玄宗、明太祖、明成祖等帝王,堪成佛经之最。
-1.65 万字 | 2024-03-15 11:21更新
《天仙心传》,作者:[清]闵一得,《天仙心传》是一部在中国传统内丹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的重要典籍。 该书围绕内丹修炼的核心要旨展开阐述,以精炼且深邃的文字,将内丹修炼的原理、方法、过程等关键内容一一呈现。其着重强调“心传”,认为这是领悟和实践内丹之道的关键路径,主张修炼者以内在心灵的体悟与感悟为根本,探寻生命的真谛与超越之法。 在理论构建上,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道家的阴阳学说、天人合一观念等,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修炼体系。书中所论及的修炼方法,既注重精气神的调养与凝练,又关注身心的和谐统一,为修炼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天仙心传》不仅在当时对道教内丹修炼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众多追求身心升华的修行者指明方向;而且在后世,它依然是研究中国传统内丹学、道教文化以及古代养生思想的珍贵资料,对于深入探究古人对生命奥秘的认知与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不断启发着后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传承。
1.53 万字 | 2025-02-13 19:21更新
内功内丹术经典著作。3卷。又名《真仙传道集》或《钟吕传道记》。五代,施肩吾整理。全书以钟离权与吕岩师徒问答的形式,论述内丹术要义共18卷论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时、五行、水火、龙虎、丹药、铅汞、抽添、河车、还丹、练形、朝元、内观、磨难、征验。全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炼形炼气炼神为方法,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气功学说的精华-内丹学说.建立了钟吕派内丹体系,对后世影响甚大。《钟吕传道集》属钟吕内丹派早期著作。极受后世推崇,在内丹史和道教宗派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它整理了吕洞宾内丹文献,反映了完整的养生教育、教学过程,包含有大量丰富的道教内丹养生教育思想。
3.09 万字 | 2021-04-09 17:12更新
《道藏》本《搜神记》为六卷(内容与金陵富春堂本《新刻出相增补搜神记》内容相近)题明张国祥校梓,卷首有儒释道源流,记录诸神一百六十余条。收入《万历续道藏》。继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搜神广记》。
4.30 万字 | 2024-11-19 19:19更新
《八十华严》,唐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或“唐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华严宗根本经典。《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道后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76.17 万字 | 2022-11-10 16:39更新
《太平经》,据《复汉书襄楷传》称:东汉顺帝时琅琊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於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神书即《太平经》,系汉代原始道教重要经典。南北朝至唐代流传的《太平经》,凡一百七十卷,分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今残存五十七卷。
22.17 万字 | 2023-04-16 12:19更新
大般若经(Mahāpraj?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梵文Mah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般若波罗蜜多”(Prajňāpāramitā),意为“通过智慧到彼岸”。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佛经名。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龙朔三年(663年)译。六百卷。
517.43 万字 | 2022-07-14 11:16更新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全书系集录自过去七佛至宋·大慧宗杲之禅宗传承法系650人的言行传略而成。卷一至卷三收录过去七佛、应化圣贤、西天祖师(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录东土祖师,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卷五至卷三十收录惠能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卷三十一、卷三十二为径山大慧宗杲禅师语录。
61.75 万字 | 2023-04-23 06:02更新
《佛说海龙王经》是西晋·法护译著的一部佛经。佛于此经调和相斗的天部与修罗部,以及龙部和大鹏金翅鸟部。在此经中,四部都为佛法所摄。
3.92 万字 | 2023-05-13 08:29更新
《连山》,清·马国翰辑。《连山》,后亦称《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据传为天皇氏所创。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两千年来历代典籍鲜有记载,学术界无不认为其已失传,已成定论。此二易也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历来学界以为,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
0.63 万字 | 2022-12-06 18:49更新
亦称《十七地论》《瑜伽论》。称弥勒述,无著记,唐玄奘译。一百卷。为传说弥勒菩萨授予无著的五大论中最根本者。依瑜伽师修习的次第,论述大乘基本义理,论述禅观及修行果位尤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书。相传弥勒口述,无著记录。有梵文本。中译本有唐代玄奘译,100卷。玄奘前还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9卷,陈代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已散失, 尚存与玄奘本《摄决择分》相同的《决定藏论》3卷)等5个不同节译本行世。中译藏文全译本仍存。古印度最胜子、德光等人对此论作过注疏,有中译汉、藏文2种译本。收入汉、藏文2种《藏经》。分本地、摄抉择、摄释、摄异门、摄事五分。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所依的根本论典。
74.30 万字 | 2024-03-31 08:57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