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王子成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十卷,金王子成集,赵秉文序,李纯甫序,日本至道序,元朴免跋,明李克墩跋。总共分为十三门:第一,归依西方三宝,第二,决疑生信,第三,引教比证,第四,往生传录,第五,极乐庄严,第六,礼忏罪障,第七,发菩提心,第八,发愿往生,第九,求生行门,第十,总为礼佛,第十一,自庆,第十二,普皆回向,第十三,嘱累流通。其中每卷都分正文与注释部分,正文为念诵的忏本,而注释阐发礼忏的教理,“广则恐其文繁,略则虑其义阙。如常礼念应赴,只读大字。若推本末因缘,须寻小注。庶得广略两存自他俱益。”在注释中广泛征引各种经论及前代净宗著述,对净土教理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较为全面反映了金代的净土思想与信仰。

16.40 万字 | 2025-03-25 17:52更新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佚名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三卷,清西宗集注,有原敍、缘起、例言及科文。

18.38 万字 | 2025-03-26 16:26更新

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
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

为霖道霈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二卷,明道霈说,清太泉录,有自序(简录重出,盖不同之本耶)。或作八卷。

17.32 万字 | 2025-03-25 07:03更新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

无准师范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凡六卷。又作佛鉴禅师语录、佛鉴录、无准和尚语录、无准禅师语录。宋代僧无准师范撰,宗会、智折等编,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卷一至卷二辑录清凉寺、普济寺、资圣寺等五会之语录;卷三至卷六辑录小参、法语、普说、拈古、偈颂、自赞、小佛事、祭佛鉴禅师文、入内引对升座语录(奏对录)、行状等、其门人中之兀庵普宁、无学祖元、日僧东福圆尔等,对日本之禅宗有极大之影响。

18.88 万字 | 2025-03-29 08:26更新

雪岩祖钦禅师语录
雪岩祖钦禅师语录

雪岩祖钦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四卷,元祖钦说,昭如、希陵等编,性存序,淨日跋,附补遗及山庵杂录一则,又云慧明禅师语录。

15.97 万字 | 2025-03-26 12:50更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书玉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简称《毗尼切要香乳记》、《香乳记》。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书玉笺记。二卷。系清读体集《毗尼日用切要》的注释书。全书立五门:教兴、藏摄、宗趣、释题、解文。将《切要》中采集《华严经净行品》的五十四偈及密部中的三十七咒以类分作四十四门,依次注释。书后附戒相的注释。本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12.41 万字 | 2025-03-25 19:47更新

传戒正范
传戒正范

读体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全称《三坛传戒正范》。律学著述。明末清初读体撰。四卷。系传戒之章程。据弟子戒显序称,读体感于仪轨“疏慵失准”,故撰辑本书。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含初坛授沙弥戒、二坛授比丘戒、三坛授菩萨戒前请戒忏悔仪三章;后一部分含初坛传授沙弥戒、二坛传授比丘戒、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三章。本书问世后,广受僧界推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12.32 万字 | 2025-03-25 05:07更新

删定止观
删定止观

梁肃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删定止观,三卷,。唐·贞元二年(786)梁肃撰。述并统例,吴克己序,附智者大师传论,一名天台法门论,释门正统所载梁肃传,日本元政跋。收录在《卍续藏》第九十九册。系节略天台宗三大部之一的《摩诃止观》而成。共计十章,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指归。梁肃曾任唐代翰林学士,师事荆溪湛然,通达天台学。以有感于《止观》文义深广,初学者不易明了,因而删定要文撰成本书。

15.03 万字 | 2025-03-22 23:21更新

径中径又径
径中径又径

张师诚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径中径又径,四卷,清张师诚著并序,许淨中序,首录清代诸帝诗文。

14.36 万字 | 2025-03-26 11:08更新

五家正宗赞
五家正宗赞

希叟绍昙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四卷。又作《正宗赞》。宋代希叟绍昙撰。收录从菩提达摩至雪峰义存以及禅宗五家的耆宿计七十余人的略传,各传之后附有四六排偶之赞,描绘诸禅师作略风貌,宋宝祐二年(1254)刊行。后收入《续藏经》。

15.68 万字 | 2025-03-23 01:34更新

应庵昙华禅师语录
应庵昙华禅师语录

应庵昙华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凡十卷。又作应庵和尚语录。宋代应庵昙华撰,守诠等编,孝宗乾道二年(116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内容包括卷一至卷六之住妙严禅院、住天童山景德禅寺第十四会之语录,卷七至卷九之法语、书,卷十之颂古、真赞、偈颂、佛事等,卷末附录塔铭、祭文、松源和尚普说等。

15.34 万字 | 2025-03-27 15:37更新

佛果克勤禅师心要
佛果克勤禅师心要

圆悟克勤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四卷,宋克勤说,子文编,内题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畧云圆悟心要,语要收于古尊宿语要三,语录见嘉汉惠函。全称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又作圜悟心要、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圜悟禅师心要。宋代僧圆悟克勤(1063~1135)撰,子文编,理宗嘉熙二年(1238)重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系克勤向当时士大夫、居士、学人等,开示宗乘旨要之机缘语录。内容包括示华藏明首座、寄张宣抚相公,乃至示曾待制、示宗觉大师等,共计一四二项。

13.99 万字 | 2025-03-27 08:31更新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智旭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钱唐胡子浸云。问。于华藏单子曰。何谓道。单子曰。性是也。胡子疑焉。曰。修可废欤。单子曰。在璞之玉。匪剖弗见。在矿之金。匪炼弗纯。在缠之性。匪修弗显。必曰。性也。而可以废修也。彼芸芸者。熟无性耶。于是以灵峰老人所注南岳大乘止观。授于胡子而告之曰。修道之要。尽于大乘止观一书。而大乘止观之要。尽于转无尘智之一言。何也。心也者。万法之体也。华严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首楞严云。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18.41 万字 | 2025-03-23 05:32更新

瞎堂慧远禅师广录
瞎堂慧远禅师广录

瞎堂慧远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四卷,宋慧远说,齐己、如本、祖淳、法慧编,师体序,葛郯序,颜度序,德光序(三序在卷二末),道能跋,附奏对语录,又云佛海禅师广录,内题佛海瞎堂禅师广录或语录,或佛海禅师语录。南岳下第十五世,嗣佛果勤。宋淳熙四年(1177)序刊。又名《瞎堂禅师语录》、《灵隐佛海禅师语录》、《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佛海禅师广录》。四卷。主要收录其上堂、小参、示众法语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五套。

11.06 万字 | 2025-03-27 22:12更新

肇论略注
肇论略注

德清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肇论略注,六卷,明德清述,陈慧达原序节录,明慧浸跋。

12.22 万字 | 2025-03-22 18:11更新

五灯全书目录
五灯全书目录

霁仑超永 | 佛教经典 | 已完结

《五灯全书目录》十六卷。清代霁仑超永编,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册至一四二册。目录卷首附有序文、进呈奏疏、凡例等。全书内容系超永自五灯会元等诸传灯录中摘其要者,并费时十余年亲往各地搜集文献。除七佛、西天、东土诸祖外,凡五灯会元以后之祖师、耆宿、居士等,无论正系旁系,皆广为搜录立传,计有七千余人,为传灯录之集大成者。本书承认唐代天王道悟等之法系。此外,书中有若干人物重复编列之情形。

7.46 万字 | 2024-03-31 11:34更新

丹溪手镜
丹溪手镜

朱震亨 | 道家经典 | 连载中

26.61 万字 | 2025-03-26 07:23更新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

张大淳 | 道家经典 | 连载中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南宋上清派道士张大淳编集。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卷首有丁卯年(1267)作者自序,内称:宋理宗时,道士司徒师坦乞请加封三茅真君,理宗允之。于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冲君」;中茅君为「定禄右禁玉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慧仁佑真君」。司徒师坦死后,弟子张大淳继承师志,编成此书,以记述此次加封事件始末。书中辑录有关加封三茅真君的告敕、表状、省札、祝文、所赐仪物名单,以及礼醮科仪、谢表、进碑表等。元朝刘大彬编《茅山志》,采录此书所载敕文。

1.87 万字 | 2025-03-28 06:15更新

西游真诠
西游真诠

陈士斌 | 道家经典 | 连载中

小说评点本。清陈士斌评点。 一百回。有回评和眉批。卷首有康熙三十五年 (1696)尤侗《西游真诠序》,称评者用“三教圣 人之书”“解《西游记》”,揭示其基本精神。间有 评语指出小说“粗看极其荒唐,细味实在至理” (第六十九回评)、“借以喻古来世情之变幻” (第十回评)等,涉及到神魔小说的创作方法。 也注意到小说刻画人物时“八戒有八戒的声 口,行者有行者的身分,摩神写意,无不精妙” (第二十五回评),并认识到《西游记》“笔墨游 戏”,“趣而且妙”的特点。有清乾隆庚子 (1780)刊本等。

26.54 万字 | 2025-03-22 11:37更新

中和集
中和集

李道纯 | 道家经典 | 连载中

道教内炼养经典。六卷。元李道纯撰,蔡志颐编。约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此集系其门人蔡志颐编辑,于大德十年(1306)成书。依次为文三卷,计三十六篇;卷四后半卷收歌十一首;卷五为诗四十九首;卷六收词五十七首、隐语四则。书中力主三教合一说,认为三教异流而同源,三教所尚都是“静定”,佛教所谓“圆觉”即道教的“金丹”,而儒家则称“太极”。

15.44 万字 | 2025-03-30 13:41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