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集注科

时间:2023-03-30 14:31


 天台四教仪集注序

  天台四教仪者。实教门之要道也。自昔至今。注释者众。或略而不备。或博而太繁。矧又节去正文。但标初後。苟非精诵者。莫之能阅也。今集诸部之文。注於其下。将无便於披览者欤。其间一二。与诸家有同异者。盖述所闻於先德。非任胸臆也。若夫文末正修。初乘观法。文虽简约。理亦备焉。诸新学人。究心於兹。忘言忘思。筌罤俱掷。奚以是为然能尔也。则无适而不可。亦岂离是云乎哉。
  时元统甲戌夏五。南天竺白莲华沙门蒙润谨序。

  

  天台四教仪科文

    南天竺沙门蒙润排定
科天台四教仪(二)
初总题(二)
  初正立题(天台)  二抄录人(高丽)

二别文(三)
初叙时教法义散广(二)
初正叙(二)
  初能立教主(天台)二所用判释(二)
  初总标(以五)二别列(二)
  初五时(言五)二八教(二)
  初正列(言八)  二喻显(顿等)
  二广结(如是)

二依广本撮录纲要(二)
  初标所依(今依)二示纲要(二)
初总约五时正释教相(二)
  初分章(初辨)二牒释(二)
初化仪四教(二)
初正释(三)
初四时次第(二)
初列释四仪(四)
初顿教(三)
  初总标(第一)二别释(三)
初约部教(三)
  初部(所谓)二教(二)
  初机教兼权(若约)二双示(二)
  初圆(谓初)  二别(处处)
  三双结(故约)

  二约时(此约)  三约味(涅盘)

三引证(二)
  初引经徵起(法华)  二答释所领(答诸)
二渐教(三)
  初总标(第二)二别释(三)
初鹿苑(四)
初约部教(二)
初於顿开渐(二)
  初对机示处(次为)  二约喻显身(脱舍)

二正施藏经(二)
  初埀世成道(示从)  二正明施教(初在)

  二约时(若约)  三约味(若约)四引证(二)
  初引经徵起(信解)  二答释(答次)

二方等(四)
初约部教(二)
  初部(次明)  二教(四教)

  二约时(若约)  三约味(若约)四引证(二)
  初引经徵起(信解)  二答释(答三)
三般若(四)
初约部教(二)
  初部(次说)  二教(此般)

  二约时(约时)  三约味(约味)四引证(二)
  初引经徵起(信解)  二答释(答明)

  三总结(已上)

  三秘密教○  四不定教○

  二结齐四时(化仪)

  二第五开显○  三料拣时昧○

  二结前生後(上来)

  二化法四教○
  二别约化法略明行法○
  三结抄略指广示异○
○三秘密教(三)
  初标(第三)  二释(如前)  三结(故言)

○四不定教(二)
初正明(三)
  一初标(第四)  二释(亦由)  三结(如是)

  二双结(然秘)

○二第五开显(二)
初法华(四)
初开显(二)
初正明(三)
初总明部教今昔权实(二)
  初开权显实(次说)  二权实名通(言权)

二别列所开昔日权实(二)
  初总指顿渐隔异(谓法)二别列昔日麤妙(二)
初顿部(二)
  初隔异非本怀(如华)  二麤法须开显(所以)

  二三渐(次鹿)
三别示能开今经独妙(二)
初开昔部(二)
  初开偏麤成妙(来至)二开昔圆成妙(二)
  初本融故妙(诸味)  二隔偏故麤(但是)
二显今部(二)
  初能开得名(独得)  二引证纯一(故文)

  二斥非(时人)

  二约时(约时)  三约味(约味)四引证(二)
  初引经徵起(信解)  二答释(答即)
  二涅盘○

○二涅盘(四)
初示意(二)
  初双标(次说)二双释(二)
  初捃拾残机(一为)  二逗留末代(二为)
二同异(三)
  初时味论同(然若)  二部有小异(论其)  三引当经证(故文)

  三时合(前法)四料拣(二)
  初问(问此)  二答(答名)
○三料拣时味(二)
  初问(问将)二答(二)
  初标(答有)二释(二)
初约相生(三)
  初标(一者)  二释(所谓)  三结(故譬)

二约取浓淡(三)
初下根(三)
  初标(二者)  二释(此则)  三结(此约)

  二中根(其次)  三上根(其上)
○二化法四教(四)
初藏教(三)
  初标(第一)二释(二)
初教法(二)
初示名义(四)
  初列名(一修)  二拣取(此之)  二引证(大智)  四准判(依此)

二教所被机(二)
  初通标三乘(此有)二且示声闻(三)
初辨四谛(二)
  初通标(初声)二别释(四)
初苦谛(三)
  初牒通(言四)二释别(二)
初开总出别(二)
  初标名体(一苦)  二列名数(言二)

二拣别成总(二)
  初总示(别则)二别释(二)
初六道(六)
  初地狱道(一地)  二畜生道(二畜)  三饿鬼道(三饿)  四修罗道(四阿)  五人道(五人)  六天道(六天)

  二生死(上来)

  三结名(此是)

二集谛(三)
初总标名体(二)
  初牒名示体(二集)  二名异体同(又云)

二别释见思(二)
初见惑(三)
初标名列使(二)
  初通标名数(初释)  二别列十使(所谓)

二约界释成(二)
  初通示(此十)二别名(二)
  初欲界(谓)  二上界(上)
  三结成其名(二界)

二思惑(三)
  初牒名示数(二明)二约界释体(二)
  初通示九地(谓)二约界释成(二)
  初欲界(欲界)  二上界(上八)
  三结成其名(故成)
  三总结成名(上来)

三灭谛(三)
  初牒名(二灭)  二示体(灭前)  三拣非(因灭)

四道谛(三)
  初牒名(四道)二示体(二)
  初标广略(略则)

二别释广(二)
  初标科(此三)  二列释(一四)

  三结归(已上)

  二四谛通大(如然)  三四谛因果○

  二行位○

  三结(略明)

  二通教○  三别教○  四圆教○

○三四谛因果(二)
  初正示然(四)二料拣(二)
  初问(问何)  二答(答声)
○二行位(三)
  初通标(略明)二别释(三)
初声闻(三)
  初标位分料(初明)二释所禀法(二)
初凡(三)
初外凡(二)
  初标(释外)二释(三)
  初五停心(初五)  二别相念(二别)  三总相念(二总)
  二内凡(二明)  三结名(上来)

二圣(二)
  初标(次明)二释(三)
  初见道(一须)二修道(二)
  初二果(二斯)  二三果(三)

  三无学(四阿)

  三结(略明)

二支佛(三)
  初双标(次明)二别释(二)
初缘觉禀法(四)
  初正明所禀(值佛)二谛缘开合(三)
  初标(与前)  二徵释(云何)  三重释(既明)

三正示境观(二)
  初顺推境(缘觉)  二顺推观(若灭)

  四结(因观)

  二独觉自观(言独)

三同异(二)
  初二种自拣(两)二对声闻拣(二)
  初断正同(此人)  二侵习异(更侵)

三菩萨(二)
  初能禀所禀(次)二释所禀法(二)
初修行(二)
  初发愿(一未)二修行(二)
  初结前生後(既)二正明修行(二)
  初总标(於三)二别释(三)
初三只行行(二)
  初总牒(言三)二示相(三)
  初初祗(从古)  二二祗(次从)  三三祗(次从)
二百劫种相(二)
  初结前生後(经)  二别示福相(福)

三六度满相(二)
  初总牒(修行)  二示相(如尸)

二成道(四)
  初五相(次入)  二第六(发直)  三第七(受梵)  四第八(住世)
  三总结(上来)

○二通教(三)
  初标(次明)二释(四)
初释名(二)
  初前後(通前)  二当教(又从)

二释位(二)
初当教(四)
  初总标(依大)二细释(二)
  初九地(一乾)二佛地(三)
  初成佛(十佛)  二说法(为三)  三涅盘(缘尽)
  三引证(经云)  四同异(此经)

二前後(二)
  初标(然於)二释(二)
  初钝根通前(钝根)二利根通後(二)
  初正释(若利)二拣位(二)
  初问(问何)二答(二)
  初通定三根(答)  二入位真似(所接)
三拣藏通(二)
  初问(问此)二答(二)
  初许所问(答诫)二正答同异(二)
  初虽同而异(然)二别释异义(二)
  初藏小拙(藏)二通大巧(二)
  初正释(通教)二拣位(二)
  初问(问教)  二答(答未)
  四所属文(般若)

  三结(界明)

○三别教(三)
  初标(次明)二释(三)
初略辨名义(二)
  初正释(此教)  二引证(涅盘)

二正列位行(二)
  初总指(诸天)二别列(二)
初总列诸经(二)
  初正列(华严)  二辨意(如是)

二别依璎珞(二)
初分科(二)
  初准经(然位)  二分科(以五)

二细释(二)
初凡(二)
  初外凡(初言)二内凡(三)
  初十住(次明)  二十行(次明)  三十回向(次明)
二圣(二)
初因(二)
  初十地(次明)  二等觉(更断)

二果(二)
  初成佛(更破)  二说法(为钝)
三别示随机(三)
初正明随机(三)
  初点示教道(有经)  二借别名通(有处)  三借别名圆(有云)

  三劝审断证(如此)
  三结(略明)

○四圆教(三)
  初标(次明)二释(二)
初明用(二)
  初名义(圆明)  二功用(所谓)

二位次(二)
  初总指(诸大)二别释(二)
初位次(二)
初通列诸经(二)
  初列(法华)  二结(如是)

二别依二经(二)
  初标(今且)二释(二)
初凡(二)
初外凡(三)
  初牒(初五)二释(五)
初随喜品(二)
  初标(一随)二释(二)
初正行(二)
  初引经(经云)二徵释(二)
  初徵(问随)二释(三)
  初总答(答妙)二别释(二)
初约所随立妙解(二)
初心法(三)
  初示心体(妙法者)  二示体德(妙心)  三喻显(如如)

  二生佛(心佛)

二约能随立妙行(三)
  初标境观(此心)  二境智俱亡(常境)  三境智俱立(无缘)
  三结示(初心)

二助行(三)
  初结前生後(内以)二正释(二)
  初总标(言五)二双释(二)
  初理忏(理忏)二事忏(二)
初正明(五)
初忏悔(二)
初正释(三)
初法(二)
  初首罪(言事)  二能助(若如)

  二喻(如顺)  三合(修圆)

二斥非(二)
  初总斥(莫见)二别斥(二)
  初无因有果斥(何处)二举谬执法斥(二)
初举执计(二)
  初举所执法(若才)  二举能计情(十方)

二约教斥(二)
  初判属理即(今虽)  二重斥所计(我等)

  二劝请(二劝)  三随喜(三随)  四回向(四回)  五发愿(五愿)

  二结(是为)

  三例後(下去)

二读诵品(二)
  初标(二读)二释(三)
  初引经(经云)  二释意(谓内)  三喻显(如膏)
三说法品(二)
  初标(三说)二释(二)
  初引经(经云)  二释意(内解)
四兼行六度品(二)
  初标(四兼)二释(二)
  初引经(经云)  二释意(福德)
五正行六度品(二)
  初标(五正)二释(二)
  初引经(经云)  二释意(谓自)

  三结位对别(此五)

  二内凡○

  二圣○

  二六即○

  三结○

○二内凡(二)
  初总标(次进)二别释(二)
初七信(二)
初正释(二)
  初初信(初信)  二後六(次从)

二引证(二)
初仁王(二)
  初引(故仁)二释(二)
初正释(二)
  初正解十善(解曰)  二正释信(若别)

二本期(三)
  初正明(然圆)  二喻显(然譬)  三合(圆教)

二永嘉(二)
  初引(永嘉)二释(二)
  初同齐(解曰)  二伏劣(言若)
  二三信(次从)
○二圣(二)
初因位(三)
初十住(二)
初初住(三)
初正释(二)
  初内证(次入)  二外化(现身)

二引证(二)
  初引经(华严)二解释(二)
初始成(二)
初正释(二)
  初正释(解曰)二斥谬(三)
  初以因为果(谓成)  二引救重诘(若言)  三引文劝审(虽有)
  二引同(龙女)

  二三身(慧身)
  三结成(中观)

  二九住(次从)

  二行向地○  三等觉○

  二果位○

○二行向地(二)
初二行(三)
  初明二行与别同(次入)  二明後位与别异(从三)三释同所以(二)
  初以因为果(故以)二因果所以(三)
  初所以(只缘)  二喻显(譬如)  三结同(故权)

  二三行至十地(次从)

  ○三等觉(更破)
○二果位(二)
  初位成智断(进破)  二座身土圆(以虚)

○二六即(四)
  初略明所以(然圆)  二正判位斥(谓一)  三重释二字(约修)  四诫劝(是故)

  ○三结(略明)
○二别约化法略明行法(二)
  初总明法被四机(然依)二从略述一种(二)
初方便(三)
  初科文(言二)二牒释(五)
初具五缘(五)
  初持戒清净(初明)  二衣食具足(二衣)  三闲居静处(三闲)  四息诸缘务(四息)  五近善知识(五近)

二诃五欲(五)
  初诃色(第二)  二诃声(二诃)  三诃香(三诃)  四诃味(四诃)  五诃触(五诃)

  三弃五盖(第三)  四调五事(第四)五行五法(五)
  初欲(第五)  二精进(二精)  三念(三念)  四巧慧(四巧)  五一心(五一)
  三结意○

二正修(二)
  初总标法被四机(次明)二别明圆教(十)
  初劝不思议境(一观)  二发菩提心(二真)  三善巧安止(三善)  四破法徧(四破)  五识通塞(五识)  六调道品(六道)  七对治助开(七对)  八知位次(八知)  九能安忍(九能)  十离法爱(十离)
  ○三结意(此二)
○三结抄略指广示异(三)
  初结抄略(谨按)  二指广(若要)  三示诸家(自从)
  天台四教仪科文(终)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前汉书平话》,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叙事主要依据《汉书》的《高帝纪》、《高后纪》,兼采《汉书》其他史传如《韩信传》等内容,亦从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创作中借用一些材料,比如元曲中的多种有关剧目,是本书细节丰富细致的主要来源。叙事倾向鲜明,明显同情韩信而贬刘邦,对刘邦、吕后大肆诛戮功臣的丑恶面目揭露深刻。人物事件本于史实,绝少虚构。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新编五代史平话》,原版名为《五代史》,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