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

时间:2023-03-29 20:04

  經名:道德真經廣聖義節略。原題《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四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按此書卷首《外傳》及正文內容,係據唐人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加以節略改編而成。改編者不知為誰,今暫據內容報定經名。其徐卷題均依原《道藏》不變。
  道德真經疏外傳
  太上者起乎無因,自玄而出,窅兮莫測,從有而名,隨方出顯,不可具陳。後末化於殷朝,寄胎於商第十八王陽甲,十七年庚申之歲,託孕於玄妙玉女八十一年,至商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庚辰之歲,降生於亳州衛真縣,今太清宮,是降生之所也。二月十五日卯時,聖母剖左腋而生,其他祥異,備具道史。
  《道德經》古今箋注者多矣,見行注者六十餘家,開列于後:
  節解上下 老君與尹喜解。
  想爾二卷 三天法師張道陵所注。
  內解上下 尹喜以內修之旨解注。
  河上翁章句 漢文帝時降居陝州河濱,今有廟見存。
  嚴君平指歸十四卷 漢成帝時蜀人,名遵。
  山陽王弼注 字輔嗣,魏時尚書郎。
  南陽何晏 字叔平,魏駙馬都尉。
  河南郭象 字子玄,向秀弟子,魏晋時人。
  穎川鍾會 字士季,魏明帝時人。
  隱士孫登 字公和,魏文、明二帝時人。
  晋僕射太山羊祜 字叔子,注為四卷。
  沙門羅什 本西胡人,苻堅時自玉門關入中國,注二卷。
  沙門佛圖澄 趙時西國胡僧也,注上下二卷。
  沙門僧肇 晋時人,注四卷。
  梁隱居陶弘景 武帝時人,號貞白先生,注四卷。
  范陽廬裕 後魏國子博士,名白頭翁,注二卷。
  草萊臣劉仁會 後魏伊州梁縣人,注二卷。
  昊郡徵士顧歡 字景怡,南齊博士,注四卷。
  松靈仙人 隱青溪山,無名氏年代。
  晋人河東裴楚恩 注二卷。
  秦人京兆杜弼 注二卷。
  宋人河南張憑 字長宗,明帝太常博士,注四卷。
  梁武帝 蕭衍,注四卷,證以因果為義。
  梁簡文帝 蕭綱,作述義十卷。
  清江張嗣 注四卷,無年代。
  梁道士臧玄靜 字道宗,作疏四卷。
  梁道士孟安排 號大孟,作經義二卷。
  梁道士孟智周 號小孟,注二卷。
  梁道士竇略 注四卷,與武帝、羅什所宗無異。
  隋道士劉進喜 作疏六卷。
  陳道士諸糅 作玄覽六卷。
  隋道士李播 注上下二卷。
  唐太史令傅弈 注二卷,并作音義。
  唐嵩山道士魏徵 作要義,太宗丞相。
  法師宋文明 作義泉五卷。
  仙人胡超 作義疏十卷,西山得道。
  道士安丘 作指歸五卷。
  道士尹文操 作簡要義五卷。
  法師韋錄 字處玄,注兼義四卷。
  道士王玄辯 作河公釋義十卷。
  諫議大夫肅明觀主尹愔 作新義+五卷。
  道士徐邈 注四卷。
  直翰林道士何思遠 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
  衡岳道士薛季昌 作金繩十卷,事數一卷。
  洪源先生王鞮 注二卷,玄珠三卷,旨訣二卷。
  法師趙堅 作講疏六卷。
  太子司議郎楊上善 高宗時人,作集注真言二十卷。
  道士車弼 疏七卷。
  任真子李榮 注上下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興 作義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 作契原注二卷。
  道士張慧超 作志玄疏四卷。
  龔法師 作集解四卷。
  通議郡道士任大玄 注二卷。
  道士冲虛先生殿中監申甫 作疏五卷。
  岷山道士張君相 集解四卷。
  道士成玄英 作講疏六卷。
  漢州刺史王真 作論兵述義上下二卷。
  道士符少明 作道講策二卷。
  玄宗皇帝 所注道德經上下二卷,講疏六卷,即今所廣疏矣。
  所釋之理,諸家不同,或深了重玄,不滯空有。或推因果,偏執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歸空寂。莫不并探驪室,競掇珠璣。俱涉鍾山,争窺珪瓚。連城在握,照乘盈懷。敷弘則光燦縑緗,演暢則綵文編簡。我開元至道昭肅孝皇帝,降神龍變,接統象先,戡內難以,乘乾啟中,具而御極,無為在宥,四十五年,汾水襄城,靡勞轍迹,具茨大院,自得明遊。廓八溟為仁壽之庭,普萬寓為華胥之國。至道至德,超哉明哉。欽若尊經,本朝家教,象繫不可以擬議,風雅不足以指陳。橫亘古今,獨立宇宙。雖諸家染翰,未窮眾妙之門;多士研精,莫造重玄之境。凝旒多暇,屬想有歸,躬注八十一章,製疏六卷。內則修身之本,囊括無遺。外即理國之方,洪纖畢舉。宸藻遐布,奪五雲之華;天光煥臨,增二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暉映二《南》。稟若親於玄元,信躬傳於太上。冠九流而首出,垂萬古而不刊。則《大風》、《朱雁》之歌,誠難接武;《典論》、《金樓》之作,詎可同年。但以疏注之中,引經合義,周書魯史,互有發明,四始漆園,或申屬類。後學披卷,多瞢本源。輒採摭眾書,研尋篇軸。今於御注疏內餘事,略錄于後。
  開元十一年躬為注解序云:詔曰詔者,敕命之書也。在天子為詔、為誥、為敕、為制,在皇后太子諸王為教、為令,皆君上命下之詞也。詔啟迪來裔,啟,開也。迪,進也。頗者,甚也。疏序曰:馬遷謂之隱君子。馬遷者,司馬遷也。字子長,河內溫人,中山王相司馬喜之孫,太史令談之子,顓頊之裔。生于龍門。年十歲誦古文尚書,年二十歲遊江淮、九疑、禹穴之門,仕漢為郎中,使西蜀。父卒歲餘為太史令,而作《史記》也。《道德》分上下者,開元二十一年頒下,其所分別,上卷四九三十六章,法春夏秋冬,下卷五九四十五章,法金木水火土,則上卷從一至九章,以無形無名為宗,明春道。從十至十八章,以無知恍惚為宗,明夏道。從十九至二十七章,以有情有信為宗,明秋道。從二十八至三十六章,以凝重清净為宗,明冬道。其下卷自一盡九,明仁德。次十盡十八,明禮德。從十九盡二十七,明義德。從二十八至三十六,明智德。從三十七至盡四十五,明信德也。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前汉书平话》,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叙事主要依据《汉书》的《高帝纪》、《高后纪》,兼采《汉书》其他史传如《韩信传》等内容,亦从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创作中借用一些材料,比如元曲中的多种有关剧目,是本书细节丰富细致的主要来源。叙事倾向鲜明,明显同情韩信而贬刘邦,对刘邦、吕后大肆诛戮功臣的丑恶面目揭露深刻。人物事件本于史实,绝少虚构。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新编五代史平话》,原版名为《五代史》,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