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记中异义

时间:2023-03-17 08:06

  谨录邃和尚止观记中异义

    天台弟子 乾淑 集
  序中云。无漏总中三者。记家意易知。和尚云。将三界为三。即所止。无漏为。一即能止。从前次修无漏。止三界狱中来。故用三界为三。无漏为一。合为四也。
  次云。一经一说如此者。记指前常啼等是。师意。常啼等但是成华严之一意。故言一说如此。
  言余经亦然者。记云。诸经未引者尚多。师意不尔。但指下所引诸经是也。
  疑者云者。犹闻上余经。亦然语。故请引云。愿闻诚证也。
  次简非中。记云。先心次道。师意云。但是双标心道章门。何以得知。据後释十心中。皆云发心行道。以此验之。知无别也。
  次或先起是心後起非心者。记云。是即菩提。非即十非。
  师意云。是即二乘。非即九非也。何以知之。据後云是非并简。验知也。
  次[口*(千/山)]中两番者。记意。前番约是非相对。是即菩提。非即十非。後番约内外。谓二乘外谓九。非为二边。虽一往分折。犹恐前单约内心。後约心境也。师意云。前一但就十为内外并等。後番[揉-矛+ㄆ]用。後是心对十非简是。谓菩提非。
  结二十五法中立名者。记将令且下结。师意亦将不无观下结。据引经意。但至则及内外观经。又则尽故知。将此亦不无观为立名。由合为一段也。
  生起十章末。结云。终至圣人方便。记独将二乘菩萨三境对圆方便方。师意但是当教方便。但是当未证前。又约发时未论入位。故通名方便。圆教通用十境为方便。不局二乘菩萨为方便也。言方便者。但是二乘菩萨未证真前为方便。证真了。不名方便亦不论发。
  又私料简中云。无漏阴转成法性阴者。记云。灭後界外受法性身。呼为法性阴。师意。但即身得便是法性。不待灭後也。
  又云。常见之人异念断者。记将内外凡为异念。经自释异念者八也。忍人也。人即忍也。即因也。
  又次言先尼小信尚不可得者记云小乘信师意云但是少信心也。
  又矢石者。记云可知。有言两人共战他。一用石。一用矢。战胜时各言有功。故二人诤其矢石有功。又有言。六因时。鶽衔矢长一尺八寸堕魏王殿。王命前朝臣共议。有言矢者。有言石者。故言名与矢石也。时有智人後来。言。不须此诤。此从卫国来。卫人长大。以用石为矢也。今不用此意。但取前诤意也。
  又安心中法行安心中言。我观法相。观睡不除。当为说止。有大功能。记不别释。师云。以五停心观。止是譬定。似数息观。止是净水。似不净观。止是大慈。似慈悲观。止是大明呪。似十二因缘观。止是佛。似念佛观。师意如此对也。记不释。
  又大经後料简中言四四十六门者。记不说。师意云。生门破一切法。生门立一切法。生门亦破亦立。生门非破非立。余门乃至灭门亦如是。故有三十十门也。
  又会三聂提中言五众和合故名众生者。记将证前法波罗聂提。师意。正是受波罗聂提。五众是法。既属法摄。众生假名。故属受也。
  又相待假中自作三假云无生法尘者。记云。因成相续中用观推之。已得无生之解。对此无解。故言无生法尘。师意不尔。但相待中自有三假。言无生法尘者。即三无为之法是无生法尘也。
  又思假中。从若下界贪轻至非贪耶。记云。彼有多并但引一。故云一并。师意。一并下是止观家救毗昙意云。虽如是难。恐失佛意。故云。但佛有时对缘别说。不应言毗昙全非。故云假名何定。
  又破思假中云次第断及超断者。记意不引。师意。但得名处。别言次第者。初用无漏智先断见。次断思惟五品便入灭者。得受斯陀含向名。言超者。初用世智断欲界五品思竟。後断见时即是断五品思也。故言超。以世智断惑弱故。只同次第。断第一二品後。由受多家生。故言家家。後例然。
  又料简超不超後璎珞下。师意是证圆四句。记不说。
  又五种不净後观心无常中云笼破系断去不还者。记云。无学方名系断不还。师意。但是一期命终名系断不还。故云印坏文成也。
  又摄十八不共法中。余五不出。但总结而已。记但云。摄在慧及解脱无减中。但粗略对当。
  师意。推法界次第意。将常照三世为三众生心。不须臾观而为说法为无异想。不失先念为慧无减也。余如文。
  言作宗朝义者。记意。诸论但约当教。未若止观通有四教。师意不然。但是经共论约宗多少也。此本缘欲还本国。草草出。不委悉。虑不周施权。与记少乖。亦各有眉目。後人览者详而镜诸也。
  指要钞(卷上)曰。又云。日本传来别行十门。题云国清止观。和尚录出。亦云体同等者。未审止观和尚又是谁耶。此人深谙一家教不。始录之本全不错不。岂以先死之人遵之为右。所立之事皆可依耶。如乾淑所录邃和尚止观中异义。乃以三界为无漏。总中之三可尽遵不。况诸异义。特违辅行。自立己见。故皆云记文易见。和尚(云云)。此师又称第七祖。故知止观和尚多是此师。若其是者。则全不可依。既暗荆溪深旨。必有改易也。又日本教乘脱误亦多。唯有别行十不二门则全同(奉先源清)所定之本。他既曾附示珠指往於彼国。必是依之勘写尔。设是旧本。须将义勘。莫可专文。
  志磐述曰。指要斥日本乾淑所录邃和上止观中异义。以三界为无漏总中三者。窃详邃师亲受止观於荆溪。无缘輙创此说。特乾淑辈为此私义。托邃师以行之耳。则知日本别行十不二门题曰国清止观和上者。皆其国人之依放也。指要又云。他既曾附示珠指往於彼国。必是依之勘写。据此又知国人依奉先所寄之本故。并托止观和上之名以行其文也。四明之言。斥乾淑奉先耳。世人不窹。便谓斥邃师。请以此义为解。
  日本宝地私记云。有记中异义一卷。是道遂和尚於弘决外引出异义。弟子乾淑闻而述之(已上)。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前汉书平话》,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叙事主要依据《汉书》的《高帝纪》、《高后纪》,兼采《汉书》其他史传如《韩信传》等内容,亦从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创作中借用一些材料,比如元曲中的多种有关剧目,是本书细节丰富细致的主要来源。叙事倾向鲜明,明显同情韩信而贬刘邦,对刘邦、吕后大肆诛戮功臣的丑恶面目揭露深刻。人物事件本于史实,绝少虚构。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新编五代史平话》,原版名为《五代史》,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