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词话》一书是一部古今艳情小说中灿烂的一朵文化奇葩。曾因历史的变迁遭到打击,后因战乱以致流失海外。随着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社会的研究需要,港台金瓶梅研究协会从日、英、法、美、德等国家搜集加以整理,才从新得以完善。让这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化奇葩,重放异彩。
87.81 万字 | 2022-03-26 10:42更新
《汉宫二十八朝演义》是2010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哲身。本书以宫廷为中心,以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朝臣阉竖之间的纠葛争斗为主线,旁涉广取,把当朝重要史事都引入其中。
69.63 万字 | 2022-04-21 22:36更新
《清代宫廷艳史》,作者是民国时期作家许啸天,描写清代宫廷各为其主,各自斗法,美艳之事。宫廷演义是传统历史演义的一个重要门类。它以宫廷为中心,以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朝臣阉竖之间的纠葛争斗为主线,旁涉广取,把当朝重要史事都引入其中。它细节描摹方面不无夸饰,但大事上基本忠于史实。尤其是在趣味性和可读性上,超过了其他史传类著作。
59.15 万字 | 2022-07-26 08:34更新
《开元占经》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它是印度后裔天文学家瞿昙悉达于唐开元二年(714)主持编纂的,历经十年左右。全书120卷,这部书事关占星,因而唐以后各代政府均秘而不传,藏于宫闱。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安徽道士程明善在古佛籍中发现了一个传抄本,于是它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清收入《四库全书》。《开元占经》辑录现已失传的古代天文、占星著作77种,纬书82种,是座大型的历史文献宝库。书中收有大量关于天文星象及各种物象变化的占语。亦搜集到古代甘氏、石氏、巫咸氏三家的占经资料,保存了不少古代天文占候方面的文献。书中还介绍了印度的《九执历》,对中国的天文学、星占术都有很大的影响。
67.75 万字 | 2022-11-01 19:26更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亦称《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华严经刊定记》、《华严刊定记》等。佛典注疏。唐慧苑撰。原为二十卷(一作十六卷),现存十三卷。是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的注释书。法藏在《八十华严》译出后即着手注释,但仅完成《妙严》、《十定》两品,慧苑续其作而成此书。全书分十门:(1)教起所因;(2)藏部所摄;(3)显教差别;(4)简所被机;(5)能诠教体;(6)所诠宗趣;(7)显义分齐;(8)部类传译;(9)具释题目;(10)依文正释。从第二卷开始解释各品经文,一般分“辨名”、“来意”、“宗趋”、“释文”等四项。本书提出“四种教”、“两重十玄门”等,与法藏的一贯思想不符。后慧苑之论被视为背离师说,不为华严宗人所承认。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52.60 万字 | 2023-04-23 07:18更新
亦称《传灯录》。佛教禅宗史书。北宋道原著。三十卷。佛教常以灯喻佛法,禅宗以法传人,有加灯灯相传而辗转不绝;因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故名。全书内容大抵取材于唐《宝林传》和五代《祖堂集》诸书。用记言体,按传法世系记载禅宗传说的过去七佛至法眼文益法嗣,共五十二世,一千七百零一人,附有语录者九百五十一人。卷一、二述过去七佛、西土二十七祖;卷三记东土五祖;卷四为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旁出法系;卷五为慧能法嗣;卷六至十三为慧能弟子南岳怀让法嗣,含沩仰宗、临济宗法系;卷十四至二十六为慧能弟子青原行思法嗣,含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法系;卷二十七至三十为外宗“禅门达者”传、名禅师语录和颂诗等。此书曾由真宗命翰林学士杨亿等润色,相当于官史。是研究禅宗历史的重要材料。此后凡佛门史著多效取灯录名之,遂有《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等,后普济汇“五灯”为一编,题《五灯会元》。另外,其记言体深深影响到宋明史著的写法,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黄宗羲的《明儒学案》等皆仿而作。宋、元皆有单刻本,元、明、清藏经均录。现收入《大正藏》卷五十一。
66.27 万字 | 2024-03-31 08:56更新
为名著续书,是中国一大文化传统。《续三国演义》是明代酉阳野史所作。又名《三国志后传》,全称为《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四十回。属于《三国演义》的众多续书之一。本书承袭罗贯中《三国演义》拥汉尊刘的基本立场,描绘的是西晋司马氏开国后六十年间晋国“八王”、成汉李特、汉赵刘渊、后赵石勒、东晋王敦、苏峻等逐鹿中原、杀伐征战的兴衰史。
80.48 万字 | 2024-07-12 09:44更新
《济公全传》,是清代文人郭小亭所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主要讲述济公和尚游走天下,遇到种种不平之事,一路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以“飞来峰”、“斗蟋蟀”、“八魔炼济颠”等故事较为著名。 自《济公全传》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续书多达二十余种,在民间广为流传。
69.96 万字 | 2023-04-22 18:06更新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文学家李伯元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最早在陈所发行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共五编60回,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杂小吏等,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66.48 万字 | 2021-03-31 16:45更新
所谓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概括所有带脂批的《石头记》传抄本的总和,这些传抄过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人们一般便称这些早期的《石头记》抄本为脂评本或脂批本。甲戌本又称脂残本,脂铨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见于各册首回首页首行。因第1回第8页楔子正文中“出则既名,且看石上是何故事”句上,比他本多出“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15字,指明所据底本年代,故名甲戌本。甲戌年,是乾隆19年(1754)。存十六回。即1至8回、13至16回、25至28回。第4回回末缺下半叶,第13回上半叶缺左下角。四回一册,共四册。每半叶12行,行18字。
72.31 万字 | 2022-04-02 07:21更新
《永庆升平全传》又名《康熙侠义传》,该书由哈辅源、姜振名著,郭广瑞、贪梦道人整理。小说以清朝初期镇压天地会八卦教的武装起义为主线,鲜明地表现出歌颂清王朝太平盛世、抨击农民起义的思想观点,宣扬了清王朝的“圣明”和“强盛”,儆惩人民不得“叛逆作乱”,以期封建统治长治久安“永庆升平”。
70.24 万字 | 2022-06-13 21:23更新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三十四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61.42 万字 | 2022-11-10 16:32更新
《篁墩文集》,作者(明)程敏政,敏政有《宋遗民录》,已著录。是集为敏政所自订。据《千顷堂书目》,尚有《外集》十二卷、《别集》二卷、《行素稿》一卷、《拾遗》一卷、《杂著》一卷。今皆不在此编中,疑其本别行也。敏政学问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谈无根者比。特以生於朱子之乡,又自称为程子之裔,故於汉儒、宋儒判如冰炭,於蜀党、洛党亦争若寇仇。门户之见既深,徇其私心,遂往往伤於偏驳。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郑康成祀於其乡;作《苏氏梼杌》,以锻炼苏轼,复伊川九世之雠,至今为通人所诟厉。其文格亦颇颓唐,不出当时风气;诗歌多至数千篇,尤多率易,求其警策者殊稀。然明之中叶,士大夫侈谈性命,其病日流於空疏,敏政独以雄才博学,挺出一时。集中徵引故实,恃其淹博,不加详检,舛误者固多,其考证精当者亦时有可取。要为一时之硕学,未可尽以芜杂废也。其集名曰“篁墩”者,考新安有黄墩,为晋新安太守黄积所居。子孙世宅於此,故以“黄”为名。自罗愿《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载皆同。敏政乃称“黄”本“篁”字,因黄巢而改,遂称曰“篁墩”,为之作记,且以自号。其说杜撰无稽,然名从主人,实为古义,今亦仍其旧称焉。
89.40 万字 | 2023-02-02 13:03更新
清史演义,此书网上多称《清朝秘史》、《清代野史》,又称《清代君臣演义》 ,140回,题青浦陆士谔著。大声图书局民国2年(1913年)初集出版。每集4卷20回。叙述了爱新觉罗氏自祖先发祥于北方长白,通过征战逐渐发展壮大,以至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清,直至宣统逊位的历史。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一系列遗闻轶事,及展现了皇室中的种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本书史料扎实,叙述较平实。此书写作时民国尚“年费四百万金供养”清皇室,书中叙述多以清室为正统;与他书不同的是,称历代皇帝多用庙号,不像一般通俗小说称康熙乾隆。
87.37 万字 | 2024-07-11 17:12更新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表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61.55 万字 | 2023-04-22 17:39更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64.85 万字 | 2023-04-22 18:13更新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92.28 万字 | 2023-10-07 18:50更新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晋朝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85.20 万字 | 2023-04-22 18:14更新
《旧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成书于北宋,原名是《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83.43 万字 | 2023-05-02 16:25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