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别集。南宋赵师秀(约1204年前后在世)撰。一卷。师秀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高安推官。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师秀名居四灵之末,而诗实居四灵之首
0.96 万字 | 2023-01-06 15:26更新
亦名《李氏文集》。明李贽著。二十卷。卷一至卷十三为书答、杂述,较《焚书》同类篇目为多;卷十四至卷十七为史论,原载《焚书》、《藏书》;卷十八、十九为《道古录》;卷二十为诗,原载《焚书》。抨击六经、《论语》、《孟子》,否认其经典地位;揭露道学家之虚伪,提出“人外无道,而道外亦无人”(卷十九),反对道学家“远人以为道”;认为“圣人与凡人一”(卷十八),“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卷十九),主张“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同上);又认为“势利之心亦吾人禀赋之自然”,“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卷十八)。
20.23 万字 | 2023-01-06 15:55更新
近代诗集。又题《散原老人手书诗稿》。陈三立著。1961年台湾中华书局据手稿影印,平装1册。卷首刊有作者《题辞》、1961年俞大纲《序言》。此集收诗稿手迹169题200余首。写作时间始于1919年,止于1926年。
1.95 万字 | 2023-01-06 16:01更新
《诚斋诗话》,南宋杨万里撰诗话,共一卷。《诚斋诗话》虽以“诗话”称名,实则论文及四六之语,不在少数,又往往载录谐谑杂事,当是诚斋晚年之笔。其论诗观点,散见于诗话各则:
1.43 万字 | 2023-01-10 14:51更新
《乐府古题要解》,唐吴兢撰。分上下二卷。采录史传与诸家文集有关乐府古题命名缘起的记载纂辑成书材料丰富考证翔实。对研究汉魏六朝音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卷末附载“建除体”及“字谜”等都与乐府无关。有明毛晋汲古阁据元刻所刊《学津讨原》本。吴兢,汴州人。少励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魏元忠荐其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私撰《唐书》、《唐春秋》,叙事简核,人以董孤目之。其捃摭乐府故实,与正史互有异同,真堪与《国史补》并垂不朽云。晋又识。
1.29 万字 | 2023-01-10 14:53更新
毛奇龄(1623-1716) 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西河,又号秋晴、僧弥、春迟等。萧山人。明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检讨,与修《明史》。清初名学者。与毛先舒、毛际可并称"浙中三毛"。词学花间体,有"曲中齐梁"之评。有《西河文集》。词集名《毛翰林词》,有《西河词话》
1.29 万字 | 2023-01-10 14:55更新
《四六话》,北宋王铚作。二卷。系评论宋人表启之作,其所论多属于字句、对偶等问题。宋代四六文,在形式上多追求工巧,此书即反映出这种倾向。
1.27 万字 | 2023-01-10 14:59更新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是南北朝时期昙景翻译的一部佛经,于建元元年(479)至中兴二年(502)之间译出。本经以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命大弟子目犍连前往迦毗罗城,度其子罗喉罗出家作沙弥为引子,围绕罗喉罗因年幼"耽著嬉戏,不乐听法",波斯匿王因"不堪苦坐听佛说法",波斯匿王夫人的"四石女"(四个侍女)因宝珠被窃遭打,"五百粗行比丘"因不能忍受戒律的约束要求还俗等事,记述了佛对罗喉罗、波斯匿王、祇陀太子等人所说的"十善道法"(修行"十善")理论,以及相关的宿缘故事("野干"与"天帝"的对话等)。
2.24 万字 | 2023-01-11 11:37更新
首楞严三昧经(梵文:Śūraṃgama-sūtra,Wurajgama-samadhi-sutra,Arya-wurajgama-samadhirnamaMahayana-sutram),全名《佛说首楞严三昧经》,简称《首楞严三昧经》,大乘佛教经集部经典(《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5册No.0642),内容讲述首楞严三昧。在唐代之前,汉传佛教相当重视这本经典,但是在宋代之后,这本经逐渐失去影响力。
2.66 万字 | 2023-01-12 13:41更新
《师友谈记》,宋李廌著。一卷。此书记苏轼、范祖禹、黄庭坚、秦观、晁说之、张耒等所谈,故名书《师友谈记》。书中所载,多名言格论,非小说琐录所比。又书中称哲宗为今上,可知作于元祐中;书末记苏轼为兵部尚书及帅定州事,苏轼到定州不久即贬谪南迁,则此书之成当在元佑人尽贬斥之后。书中所记,大都确实可靠,非小说琐录能比。
1.60 万字 | 2023-01-28 18:13更新
《袁中郎全集》,24卷,明代袁宏道撰诗文集。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北省公安县长安里人,明代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他们发扬李卓吾的“童心”思想,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复古,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袁宏道为“三袁”中,文学成就最高者。他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后为吴县(今江苏苏州)知县,历任礼部主事、吏部验封主事、稽勋郎中等职。
27.17 万字 | 2023-02-01 21:54更新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有3卷,14品。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
3.15 万字 | 2023-02-14 21:44更新
《佛说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页轮观想成就仪轨经》,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曼拿罗分第一。一切成就法分第二。观想分第三。画像仪轨分第四。护摩法分第五。观想成就分第六。
0.67 万字 | 2023-02-14 22:06更新
《观察诸法行经》,凡四卷。隋代阇那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分为三品,即无边善方便行品、先世勤相应品、授记品。乃叙述佛为喜王菩萨说决定观察诸法行之三摩地。又以经文中已出现不羡小乘等语,而被视作大乘佛教发展初期之作。
3.46 万字 | 2023-03-21 20:53更新
《无所有菩萨经》,(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无所有菩萨于佛前隐身不现,种种问法,使怨信佛之神通。次为女现身,使得成男。佛为波斯匿王说此菩萨之大方便力。
3.54 万字 | 2023-03-21 21:07更新
凡二卷。唐代湛然撰。又称摩诃止观义例、圆顿止观义例。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以七科总括摩诃止观一部之要旨,以明天台观门之大概。七例即:(一)所传部别例,(二)所依正教例,(三)文义消释例,(四)大章总别例,(五)解行相资例, (六)心境释疑例,(七)喻疑显正例。注疏有从义之止观义例科一卷、止观义例纂要六卷、处元之止观义例随释六卷等。[佛祖统纪卷二十五]
2.07 万字 | 2023-04-26 17:01更新
《太清金液神气经》,撰人不详,似出於隋唐。系摘录《三皇经》、《真诰》等六期道书改编而成。有各种外丹方诀,并言服丹效验。三卷。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经卷上于西汉出世。卷中、卷 下引《真诰》等文字,为后人混入本经。卷上清虚真人述清虚太 皇所授三经,示炼丹之方。中卷黄帝述万神姓名,并述炼丹方。卷 上多隐名,卷中易解,卷下皆录自《真诰》,述神仙降授诸养生方。
0.93 万字 | 2023-05-01 19:49更新
《女青鬼律》,天师道经典,书中记录了各种鬼的名字,并以太上老君和张道陵天师劝导信道者维持戒律、念鬼名,就可趋吉避凶、达到“万鬼不干,千神宾伏”。本书撰人不详,约出于魏晋南北朝。原本八卷,现存六卷。底本出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女青”原本是萝藦的别称,一种药材,是个代号,而不是真名。此女青是太上老君在地上传天律和鬼律的密使,掌管各方土地神鬼的法律,所以也称五帝秘使,道教祭祀时不让邪神淫鬼听到女青的真名,因为邪神淫鬼听到女青真名,会当场分形而灭,所以道教法官平日不直呼女青的真名以保持判决公正,由于道教律派道脉早断,道教已无人守女青律,因此没有任何高道高人能够知道女青真名,过去历史证据也证明道教长期以来,确实完全没有人知道女青真名。正所谓“三清密令,使者代行,谁识女青,老君再临”,道门认为要等到太上老君再临或再派使者降临宣讲新律时,才会说出女青真名。
1.12 万字 | 2023-05-02 07:41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