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佛教经典。北宋施护译。四卷。是《大宝积经》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西晋竺法护译《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的异译本。谓佛应智胜菩萨之问,宣说菩萨利益众生、共趣佛道之法。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2.02 万字 | 2022-08-27 10:52更新
《法句经》( 梵文 Dhammapada ),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出新的《法句经》,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三十三品。
2.19 万字 | 2022-09-23 08:41更新
《法句譬喻经》,又名《法句本末经》、《法喻经》、《法喻法》。印度小乘佛教经典。西晋法炬、法立共译。四卷。以一偈颂配一小段故事的形式,阐发偈颂所要说明的佛教道理。全经共三十九品,每品中故事多少不一,共计六十八个。这些譬喻故事不少颇具文学色彩和训世意义。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5.06 万字 | 2022-10-17 20:00更新
圣勇菩萨 寂变 圣天 | 佛教经典 | 已完结
《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前四卷圣勇菩萨造,后十二卷寂变、圣天造(今存金代复宋刻大藏本如此,又《至元法宝录》所说同)。宋熙宁年间(1068~1077)释绍德、慧询等分译。圣勇的年代不详,依西藏多罗那陀《印度佛教史》第十八章说,圣勇即马鸣异名。
8.65 万字 | 2022-10-25 08:45更新
《妙法莲华经》,佛教经典,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共七卷。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
10.20 万字 | 2022-11-03 13:18更新
《佛说无上依经》,凡二卷。南朝梁代真谛(499~569)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内容包含:校量功德品、如来界品、菩提品、如来功德品、如来事品、赞叹品、嘱累品等七品。叙述雕造佛像之功德,并说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十八法、十八事等功德,为继涅槃经、胜鬘经等经之后,主张如来藏思想之经典
1.55 万字 | 2022-11-30 19:55更新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凡三卷。唐代智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略称菩萨行门诸经要集。系纂集诸经中,有关大乘菩萨行之要文而成,计有四十二经六十七条(或六十六条)。卷上引载象腋经、说妙法决定业障经等十一部之文,卷中引载海慧菩萨所问经、戏乐严经等十部之文,卷下引载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如来境界等二十一部之文。所引诸经之中,方广如来智经、演法师品经、戏乐严经、胜积品经、金光上胜毗尼经、降伏魔经、宝童子夫人所问经、如来境界经、离垢菩萨所问经、宝聚经、那罗延品经、梵刹经、一切诸佛所念经、法集经、集会品经、殊胜具戒品经等十六经为未传于中土之经。[续古今译经图纪、开元释教录卷九、阅藏知津卷四十一]
4.44 万字 | 2023-02-14 21:23更新
《南华真经义海慕微》。南宋褚伯秀纂集,约成书于咸淳庚午年。郭象、吕恵卿、林疑独、陈祥道、陈碧虚(景元)、王雱、刘概、吴传、赵以夫、林希逸、李士表、王旦、范应元等十三家注,又加以自己裁断或统论。十三家注之外的音读或义释亦间有杂引。一百零六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54.50 万字 | 2023-03-19 20:51更新
《玄沙师备禅师语录》,三卷。又称《福州玄沙宗一禅师语录》、《玄沙语录》、《玄沙大师语录》。唐代玄沙师备撰,明林弘衍编。收集《广录》所未收的上堂语、颂、拈香、垂语等语要,包括玄沙略传、纲宗三句、玄沙对古则公案之拈评等。
2.14 万字 | 2023-05-04 15:22更新
《物不迁正量论》,二卷,明镇澄著并序,李天麟序。在《物不迁正量论》中,镇澄借圣言量与比量(一种逻辑论证方法)对僧肇的“性住”说法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建立起自己的“不迁正义”,不同于以往的现量方法,从他开始,佛教哲学的论证出现了一种转向。镇澄作为华严学者,把因明理论提升到了辩证法的高度来发展。
2.35 万字 | 2023-05-16 13:34更新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十卷。唐末强思齐 (生卒年不详) 撰。强思齐,字默越,濛阳 (今属四川彭县)人。他自幼即探讨玄关秘要,深得妙旨。前蜀王建赐号玄德大师。所撰《玄德纂疏》约成书于前蜀乾德二年 (920),卷首有杜光庭序文一篇。该书将上卷 (《道经》)三十七章分而为三:第一、一章,标道宗致;第二、三十五章,广明道法;第三、一章,总结指归。将下卷 (《德经》) 四十四章分而为三: 第一、一章,正开德宗;第二、四十二章,广明德义;第三、一章总结前旨。此书开篇解释“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卷一)。进而阐述二者的关系:“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卷一)。该著引用旧注较多,除各章解题、段落分析、标明旨意等是作者之意外,其余几乎不参己见。其中以唐明皇所注《道德经》为主,又集各家所长而成。后世学者对其品评不一,但一般认为此书所引注疏太多,良莠并存,有繁冗之累,且集各家之说强合于一,使其体例生涩杂芜。然其流传广泛,影响颇深,仍有许多可取之处,是后世学者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古籍。现存明 《道藏》本。
19.94 万字 | 2023-06-14 20:38更新
《仙都志》,上下二卷。元代“玉虚住山少微陈性定此一编集,独峰山长番阳吴明义仲宜校正”。前有序称仙都为东吴胜地,道教中为祈仙洞天,发迹轩辕,由唐建宋锡名。卷上述山川、宫观、神仙,卷下记高士、草木及碑碣题咏。多记唐宋道教事,亦涉及元代,如“玉虚宫”即记载该宫观从唐到元代的简要史实,提及玄教大宗师。按仙都山在今浙江缙云县境内,为古道教胜地,本书为研究唐宋元浙江地方道教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材料。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1.42 万字 | 2023-06-23 16:43更新
《云卧纪谭》,是宋代释晓莹撰写笔记,二卷,凡九十二条。是书皆记所见所闻宿高僧居士之名言逸事,如谈以佛治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等等。释晓莹为径山宗杲禅师弟子。以乾道辛卯初,自南闽远归江表,筑室茅城山,以尚书孙仲益所书“云卧庵”字扁之。云卧,犹高卧云山之意,示其清高。谭,即记名人之所谈。
4.08 万字 | 2023-08-24 17:12更新
《天圣广灯录》,又称《广灯录》、《禅宗广灯录》。禅宗史书。北宋李遵勗编。30卷,另有目录1卷。天圣七年(1029),李遵勗献《广灯录》,仁宗赐“天圣”二字并序。本书系增广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而成,收录自释迦牟尼、摩诃迦叶以下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南岳怀让下十一世、青原行思下十二世约370余人的机缘语句及略传。李遵勗得法于临济宗禅僧蕴聪,为南岳下第九世(《五灯会元》卷十二则编为“南岳下十世”),故对南岳系禅师叙述尤详,马祖道一以后诸师语录几乎全部收录。但缺青原系第一至六世,人物不全,且世系编次较凌乱。编者殁后,其小传及有关机缘语句亦收录于本书卷十八之末。本书刊行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收于《卍续藏》第135册。
25.28 万字 | 2023-08-31 10:06更新
《续灯存稿》,凡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僧箬庵通问编,居士施沛汇集,清康熙五年(1666)刊行。收于《万续藏》第一四五册。本书由施沛搜集宋末至明代禅门诸师之语录、传记、塔铭等,由通问编纂而成。共收录临济宗大鉴下自十八世至三十四世、曹洞宗大鉴下自十六世至三十六世,及法系不详者四十五人,总数约五百人。
21.67 万字 | 2023-08-31 20:23更新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凡三十五卷。明代僧无异元来(1575~1630)撰,法孙弘瀚、弘裕共编。清康熙十年(1671)刊行。又称博山大舣和尚广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本书系集无异元来禅师一代语录之大成,内容包括无异禅师语录序、锡类法檀序、剩录序、禅警语序、宗教答响序、博山能仁寺等五会之语录、茶话、普说、拈古、颂古、佛事香语、参禅警语、开示偈、净土偈、宗教答响、宗说等锡、书、启、序、寿言、挽辞、博山和尚传、塔铭及序等。其中,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所收之宗教答响,又称博山大师宗教答响,系集无异元来回答学人诸士之种种质问。答响之一、之二又分参悟、净土、止观、戒律、布施、愿力、忏悔、福报、释疑、回向等十品。书中所收之剩录序,剩录,即道嵩壁如所编之博山老人剩(剩)录六卷,相当于元来语录之补遗,内容有上堂、茶话、颂古、偈、诗、赞等,今仅于本书卷首刊录黄端伯所撰之剩录序。又本书卷十三至卷十五之‘参禅警语’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而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省略未收),亦收于朝鲜僧清虚堂休静(1520~1604)所编之禅门撮要卷上。凡二卷,详称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又作博山参禅警语、禅警语、博山警语。成正编,明代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刊行。辑录示初心做工夫警语、评古德垂示警语、示疑情发不起警语、示疑情发得起警语、示禅人参公案警语、示参禅偈十首等。
22.49 万字 | 2023-09-01 15:2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