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译杂阿含经》,佛教经典。后秦失译。十六卷。共收阿含经不同传本三百六十四部。形态与《杂阿含经》相同,绝大部分经亦可在《杂阿含经》中找到,但编排顺序不同。研究者或谓各部派《杂阿含经》似有含专门教理与不含专门教理之别,本经属于不含专门教理类。关于本经的传承,有属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等说法。
19.06 万字 | 2022-05-14 19:13更新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三十四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61.42 万字 | 2022-11-10 16:32更新
梵名Buddha -dhya^na-sama^dhisa^gara-su^tra 。凡十卷十二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又称观佛三昧经、观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佛于迦毗罗城尼拘楼陀林中,为父王阅头檀、姨母憍昙弥等所说,教以住观佛三昧,并谓此三昧功德深广,能得解脱。此经凡十二品:(一)六譬品,(二)序观地品,(三)观相品, (四)观佛心品,(五)观四无量心品,(六)观四威仪品,(七)观马王藏品,(八)本行品, (九)观像品,(十)念七佛品,(十一)念十方佛品,(十二)观佛密行品。又开元释教录卷十四单译阙本录举出鸠摩罗什译之观佛三昧经一卷,然其与此经之异同则不详。
12.08 万字 | 2025-03-22 19:56更新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全书分为标宗章、问答章、引证章等三部分。第一部分标宗章,为总论概说,占第一卷之大半。第二部分问答章,自卷一后半至卷九十三,讨论关于心与教禅诸宗之异同问题。第三部分引证章,自卷九十四至卷末,引证三百余处经文以强调第二部分之论述。书成之后并未流通,至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始有木刻本流行。以后有改订版出现,明末刻印嘉兴藏时,智旭重新删定改订本。至清代,续有节本出现。
238.11 万字 | 2024-03-31 08:59更新
律学发轫,三卷,明元贤述并序。丙戌之冬。余作戒本。约义终客。有以律学揭要请益者。余阅之。大都目不见律。而袭取他书。乃水潦鹤之徒所辑也。因为作律学发轫。以示之言。发轫者。示慎始也。夫万里之行起於跬步跬步一错。万里徒劳。故初学之士。不可不慎。
8.17 万字 | 2025-03-29 14:21更新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是大乘佛法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等于是经典中的佛教概论,所有大小乘主要教义都包含在内。经中讨论的主题是菩萨道的内涵--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而以般若为统合一切的中心。
8.85 万字 | 2022-06-19 22:23更新
《金刚三昧经》,是佛在四十九年说法中对于三十年宣讲“般若”智慧的一个概述。佛陀在世间最黄金的生命里,用了大量的精力宣讲“般若”智慧,可谓是用心良苦。也可见在佛法中智慧是到彼岸的唯一钥匙。而金刚三昧经中所涉及的佛的“根本智”,是层次较深的,是与菩萨和大阿罗汉所讲。可以说是所有般若类经典的总纲。空性,无相,不可得,不可说,不思议,是所有般若类经典的核心,也是佛智慧的核心。所以经中最后说,受持此经,其他一切经典都用不着看了。意思是若能悟到佛的智慧,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无我无别的境界。一切就回到了空寂的状态。不光是这部经,如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等等经典,若能明心见性,则能明白部部经典所讲的其实并无不同。
1.42 万字 | 2022-11-03 13:09更新
佛教经典。南朝梁曼陀罗仙译。七卷。是唐达磨流支译《宝雨经》的异译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6.41 万字 | 2025-03-25 12:01更新
凡二卷。清代灵操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仿后唐李翰所编蒙求一书,以四言韵语记述汉魏以来佛教高僧之事迹,以利童蒙记诵。卷上为‘摩腾入汉,僧会来吴,慧则石瓮,宝意铜壶’以下共一一八句,卷下‘琳祐会郊,可育面壁,法开善医,昙迁妙易’以下共九十六句。卷末附跋述其旨趣,志在勉诱后进童儒,继承圣贤行迹。
6.75 万字 | 2025-03-24 04:01更新
《杂阿含经》原名《相应阿含》,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是“四部阿含”之一。后世传诵中,误将《杂部》(南传佛教《小部》,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之名称,覆译于《相应阿含》,故名《杂阿含经》。
64.90 万字 | 2022-05-19 17:13更新
《 阿閦佛国经》,梵名 Aksobhya-tatha^gatasya-vyu^ha。凡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略称阿閦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叙述阿閦菩萨于过去因地时,在大目如来会座听闻六度无极之法,乃立大誓愿,行无嗔恚、无觉意、无淫欲等,经多劫修行后,遂于七宝树下成道,今住东方妙喜世界。并劝赞欲生此一东方净土者,当行六度及发愿。
2.03 万字 | 2022-08-27 10:59更新
《无量义经》,梵名amitarthasutra,全一卷,分三品,由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于建元三年传入中国,与《法华经》、《观普贤经》合称“法华三部经”。《无量义经》乃佛陀住世后期所说,因有情众生烦恼无量,是故佛陀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而此一法即无相之本性。此经内容又多以《法华经》为中心,因此也是《法华经》之开经。
0.98 万字 | 2022-11-03 13:05更新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共有三个译本,分别为:一、《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二、《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三、《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三藏沙门义净译。叙述佛陀因曼殊室利的启请,而为在毘舍离国乐音树下的大比丘、大菩萨、国王、大臣等,盛陈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的功德,并详述药师如来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
1.37 万字 | 2022-11-27 20:49更新
佛教著述。清康熙十五年(1676)祖源超溟著。一卷。问答体。以“须悟万法,归于一心”为宗旨,从十个方面阐述禅宗思想,即:一警省俗迷、二儒释论理、三释道辨伪、四顿悟修证、五教乘差别、六惟心净土、七禅分五宗、八十魔乱正、九经语引证、十劝善印施。书前有序文多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14.12 万字 | 2025-03-24 15:15更新
佛教基础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前秦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其余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其余各品次第系一法至十一法。
48.16 万字 | 2022-05-19 17:3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