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新本郑氏周易》三卷,国朝恵栋编。栋字定宇,长洲人。初王应麟辑郑元易注一卷,其後人附刻玉海之末,虽残章断句,尚颇见汉学之崖畧。於经籍颇为有功,然皆不著所出之书,又次序先後间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栋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凡应麟书所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书。明其信而有徴,极为详。核其次序先後,亦悉从经文,釐定复搜采羣籍。上经补二十八条,下经补十六条,繋辞传补十四条,说卦传补二十二条,序卦传补七条,杂卦传补五条。移应麟所附易赞一篇於卷端,删去所引诸经正义论互卦者八条,而别据元周礼臣太师注作十二月爻辰图,据元月令注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附於卷末。以驳朱震汉上易传之误。虽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宻实胜原书。应麟固郑氏之功臣,栋之是编,亦可谓王氏之功臣矣。
1.91 万字 | 2021-09-13 11:11更新
《投子义青禅师语录》,凡二卷。又作舒州投子青禅师语录、投子青和尚录、妙续大师语录。宋代投子义青禅师撰,自觉重编。收于《万续藏》第一二四册。编集白云山海会禅院语录、投子山胜因禅院语录、师答同霖十问、五位颂并序、五位偏正谣、四宾主、偈、颂古公案一百则等。
2.46 万字 | 2023-08-22 11:22更新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为北宋新译佛典,宋释惟净等译,首刊题记四行:“敷文阁直学士、左朝议大夫、潼川府路都钤辖安抚使、知泸州军州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使、赐紫金鱼袋冯檝,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舍俸添镂经板三十函,补足《毗卢大藏》,永冀流通。劝缘福州开元禅寺住持慧通大师了一题”,题刻比较完整,字迹也很清晰。据考,慧通大师自宋绍兴十八年闰八月至二十一年二月(1148~1151)任福州开元寺住持,因此,该经卷的刊刻当在此期间。
7.91 万字 | 2022-11-02 08:19更新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 ,西周时期,周公姬旦率军东征,平定叛乱,在“天下之中”洛邑(今洛阳)营建成周城,制礼作乐,将部分殷商遗民迁到了卫国 [31] 。《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 。《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6.45 万字 | 2023-11-20 20:31更新
《报恩论》卷首一卷、卷正二卷、卷附一卷,清沉善登述并序。上卷多说理性。下卷先以两歌。断疑生信。次以公据等三篇。专说事修。而末篇之说。遂附及之者。所谓应病与药。期於病药双忘。性修不二。而止世界无尽。未来无穷。区区本愿具在。代众回向疏矣。度必有无量发心。菩萨览而兴起者。佛法世法真俗圆融之本旨。庶几普徧昌明欤。其卷首卷附诸篇。无非欲发明此旨。已详卷首述意篇。子简既为写录。随依香岩例。句读圈点之。为令阅者易於醒目。文人批尾陋习。固不暇避也。其用意良苦。有心人应共谅尔。
11.25 万字 | 2024-02-28 19:24更新
《丛林盛事》,凡二卷。宋代僧古月道融撰,宁宗庆元五年(1199)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系道融为有见贤思齐、卫宗弘法志向之学人所作;辑录其平日于丛林之所见所闻,及有关古今诸禅师、居士之嘉言善行。内容包括程大卿参黄龙、佛印解东坡玉带、宝峰祥叉手、普慈闻、最庵印、荥阳郡王等,计一四一项。有注释书丛林盛事别考一卷,其作者不详。
3.61 万字 | 2023-08-24 17:26更新
《隆兴编年通论》,亦称《隆兴佛运通论》。佛教史书。南宋隆兴二年(1164)祖琇撰。二十九卷(含目录一卷)。编年体。记述上自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凡八百九十四年的佛教史实。按事件和人物的时代进行编录。每一朝代之前间有“叙”文,略述朝代兴废简史;每一事件后有作者的“论”。所采资料除僧传、灯录及历代正史外,还包括大量的碑铭、诏令、表文及序记等。此书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佛教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的编年体通史。
23.26 万字 | 2023-09-01 15:11更新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五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佛在普光法殿文殊师利请问清净初地之法,佛以六十余种之五法答之。次问普贤菩萨,云何诸佛无障碍智乃至无障碍身?贤叹其难知难见。文殊再请,乃具答之。
5.04 万字 | 2022-11-06 14:20更新
亦称《大庄严论经》、《大庄严论》、《大庄严经》等。佛教论典。古印度马鸣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五卷。由九十一章组成,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寓言故事、史传故事、譬喻、因缘谈等等,主题是关于佛教的种种宗教实践问题,诸如佛塔崇拜、持戒、布施、闻法求道、忍辱精进、少欲知足、禅定见谛、供养尊长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公元前后佛教教团生活及修行实践的重要材料。本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15.32 万字 | 2024-03-15 08:20更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即《圆觉经》全称,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
1.40 万字 | 2022-11-27 21:00更新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编礼忏仪》,又称《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西夏、元朝之交贺兰山云岩慈恩寺护法国师一行沙门慧觉依经录,42卷。系作《华严经》道场时的规范,如卷一有广修供养、称赞如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迥向等。原藏于云南鸡足山(今云南宾县西北),后于明代被发现于叶榆(今云南省大理喜洲)崇圣寺中,明崇祯十四年(1641)雕版印刷。钱谦益等作序,将辑录者西夏人一行误认为唐一行和尚。今有近代木刻本流传。另据元代刻经记载,可能曾有西夏文本印行。
30.30 万字 | 2023-08-29 12:18更新
《渐备一切智德经》,佛经名。西晋竺法护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译于长安。此经为《华严经·十地品》的异译本。主要讲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中必经的十个阶段。
6.23 万字 | 2022-11-06 14:28更新
凡五十四卷。南宋志磐着。略称统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全书主要阐明天台教学之传统,以南宋景迁之宗源录、宗鉴之释门正统二书为基础,仿史书纪传体及编年体增编而成。分为本纪八卷、世家二卷、列传十二卷、表二卷、志三十卷。本纪记载释迦成道、益物与天台宗所奉西土二十四祖、东土九祖、兴道以下八祖之传。世家收录南岳、天台等一九八人之传记。列传收录慈云至广智、神照、南屏等三七八人之传记(十九、二十两卷五十五人之传已佚)。表有二:(一)列出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五百三十余年间之历代传教表。(二)图示西土与东土之佛祖系谱。志则有九种:山家教典志一卷,录天台宗著作;净土立教志三卷,记述净土宗僧俗传;诸家立教志一卷,记述禅、华严、法相、密教、律诸宗创教简史;三世出兴志一卷,略说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大小三灾;世界名体志二卷,记述世界八方诸天通论;法门光显志一卷,列记有关像塔、佛事诸录;法运通塞志十五卷,篇幅最大,编年记载历代佛教史迹;历代会要志四卷,辑历代兴废佛教事例;名文光教志二卷,载赞颂天台宗之志记碑文等。本书奉天台宗为正统,虽编述偏重天台宗,但因采择史料丰富,编选精审,不失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之重要参考资料。其中第十九、二十两卷仅存目录而缺传文,然卍续藏本法运通塞志之末段有所补录,此或为后人所增补。此外,继本书之后,另有续佛祖统纪一书之刊行,计二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一册。其内仅增补列传部分,所增补者为三十人之传记,然编者、编时不详。
76.78 万字 | 2024-03-31 08:56更新
《众许摩诃帝经》,佛教经典,梵名 Maha^sammata-ra^ja。凡十三卷。宋代法贤译。又称众许摩诃帝释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佛陀之传记,叙述释种之由来、释尊之一生,以至乌波梨归佛之事迹。经题“众许”为劫初王三摩达多(梵 Sammata)之意译,摩诃帝(梵 maha^ra^ja),大王之意。此经与唐代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至卷九同本。
6.95 万字 | 2022-10-18 14:19更新
作者不详,或云为东晋杨羲假托神灵所造。道教上清派主要经典。简称《大洞真经》、 《上清真经》,一名《三十九章经》,一名《九天太真道经》。上清派称之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说若得《大洞真经》,不须金丹之道,读之万遍,便可成仙。因此历代传授不绝。自来有不同的传本,陶弘景时即有两种,一为大卷,一为三十九章。今《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存三种《大洞真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为宋末元初传本;《上清大洞真经》六卷,为南宋茅山宗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本,当为茅山宗坛本;《大洞玉经》二卷,太玄赵真人注本。一般以《上清大洞真经》六卷本和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为真传本。该书第一卷为“诵经玉诀”,述修炼者诵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礼仪,并附以《入室存思之图》,着重存思五方之气,存思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为“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临修炼者身中某一部位,然后诵《大洞玉经》这一章,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请其护卫。全书以生门死户,守雌抱雄为主,认为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务,只要存养自己神气,吟咏宝章,则神真下降,与身中神气混融,终获长生不死之道。这是典型的道教上清派炼养方法,是《黄庭经》的延伸,对我们研究上清经系,上清派历史及道教炼养学说都有一定意义。注本有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8.29 万字 | 2025-03-25 06:49更新
《老子翼》(道藏本)六卷,正统道藏,老子翼,明朝焦竑编撰。《四库提要》着录作三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系《老子》之集注,汇辑韩非、严君平、河上公、王弼、鸠摩罗什、傅奕、李约、司马光、苏子由、王雱、陈景元、林希逸、杜道坚等六十四家注解,并援引《诗经》、《左传》、《管子》、《庄子》等古籍数十种,而以焦竑自撰《笔乘》之文附于章末。作者认为《老子》一书之要旨在「明无为」,即以有证无也。正文之后有《附录》一卷,辑录有关老子之传记,轶事及诸家评述,凡六十五则。又有《考异》一卷,考订《老子》版本文字异同。全书博观约取,采摭丰富,为研究老学之要籍。
6.60 万字 | 2024-11-04 19:4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