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编曹洞五位显诀
重编曹洞五位显诀

慧霞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三卷。又作《曹洞五位显诀》、《重编曹洞五位》。宋代慧霞编。全书收录晦然和尚序、慧霞序、广辉的《重集洞山偏正五位曹山拣语》并序、《洞山五位显诀》、《天童四借颂》、《逐位颂》、《宝镜三昧》、《汾阳广智歌》、《曹山三种堕四种异类》等。收入《续藏经》。

7.65 万字 | 2025-03-26 11:38更新

依楞严究竟事忏
依楞严究竟事忏

佚名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依楞严究竟事忏,二卷,明禅修述并跋。

8.41 万字 | 2025-03-22 16:48更新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

戒环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简称《华严经要解》。佛教著述。宋建炎二年(1128)戒环集。一卷。简述《华严经》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1)“悬叙”,叙述《华严经》的根本宗旨,认为此经讲诸佛与众生的平等佛性、本真德用,全部经文都在于“发明当人自性故有之德”;(2)“释题”,解释《华严经》题目;(3)“科解”,介绍“十会四十品”的分段结构及内容。注释主要本于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并参考澄观的见解。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5.48 万字 | 2025-03-25 00:08更新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

扶宗继忠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又作《四明仁岳往复书》。佛教书。北宋继忠集。7卷。收于《卍续藏》第九五册。集录北宋天台宗山家派与山外派和后山外派先后论战的7种著作。其中《释难抉宗记》为知礼所作,由此挑起山家、山外之争;知礼门人仁岳作《别理随缘十门析难书》、《止疑书》和《抉膜书》,辅佐其师驳斥山外派甚力。上述四篇主要围绕隋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略本和知礼所作《十不二门指要钞》、《观经疏妙宗钞》等书阐述观境真妄、别理随缘、理毒性恶、色具心具等重要论题。后仁岳在观心观佛等问题上和知礼发生分歧,遂作《十谏书》、《雪谤书》对抗其师,知礼乃作《解谤书》驳斥。仁岳以山家派健将,改投山外派门下,成为后山外派代表人物。本书与《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为研究宋代天台宗的重要资料。

19.00 万字 | 2025-03-25 22:26更新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有严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四卷,宋有严注并序及注三大部后总序,日本眘徽后序,法华三大部注之一。

24.20 万字 | 2025-03-26 03:17更新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

石屋清珙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二卷,元清珙说,至柔等编,明来复序,清乡野序,附塔铭,又云佛慈照禅师语录,内题福源石屋珙禅师语录。清珙,字石屋,俗姓温,苏州常熟人。少年出家,依崇福、永惟为业师。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外出求师闻道、弘法说经。并将其一生八十一岁,五十四年弘法言行整理成书即《石屋珙禅师语录》,流传后世。此语录中石屋珙禅师与高峰和尚的一段对话尤为精彩。其珙禅师临终前挥笔遗言:“青山不着臭尸骸,死了何须掘土埋。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尤为发人深思。此语录对于了解清珙禅师的佛学思想具有资料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天启七年刊本。

11.55 万字 | 2025-03-25 18:19更新

冲虚至德真经
冲虚至德真经

列御寇 | 道家经典 | 已完结

《冲虚至德真经》,原名《列子》。相传为战国人列御寇撰,一说系魏晋人假托。唐代尊为道教四子真经之一。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参校本:《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北宋刊本(简称北宋本)。

3.81 万字 | 2024-12-07 18:14更新

道德玄经原旨
道德玄经原旨

杜道坚 | 道家经典 | 已完结

《道德玄经原旨》,亦称《道德经原旨》、《老子原旨》、《玄经原旨》。元杜道坚撰。四卷。前有黎立武、账与材、牟巘、徐天佑等人序官。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

3.94 万字 | 2024-12-07 18:21更新

道德真经传
道德真经传

吕惠卿 | 道家经典 | 已完结

《道德真经传》,宋吕惠卿撰。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3.93 万字 | 2024-12-07 18:23更新

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

谷梁赤 | 儒家经典 | 已完结

《榖梁传》即《谷梁传》 [1] ,也被称作《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是战国谷梁赤撰儒家著作,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6.02 万字 | 2023-04-14 08:49更新

阿含部
阿含部

佛教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属于《大藏经》的一部分。是对大藏经内小乘部经典之统称。原为佛陀所说教法之总称,大乘佛教于西历纪元前后兴起,遂有大乘经典之成立;相对于此,举凡有阿含之经名者,皆为小乘经典,阿含部遂成小乘经典之异名。

16.44 万字 | 2022-05-12 19:21更新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 | 道家经典 | 连载中

《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著,简称《参同契》,属道教早期经典。 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0.79 万字 | 2021-02-28 09:09更新

般若部
般若部

佛经 | 佛教经典 | 连载中

大乘教五大部之一。乃大般若经及其别出经,以及其他支派般若经典之总称。据开元释教录卷十一之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故将般若部置于五大部之首,凡二十一部七三六卷;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则录有三十二部七五七卷;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载有四十部七九四卷;智旭之阅藏知津依天台宗五时判教之说,改置般若部于五大部之第三,而共录有二十八部七五六卷;现今之大正新修大藏经总收般若经典凡四十二部七七六卷。西藏大藏经中,于甘珠尔中别立般若部。

0.00 万字 | 2021-06-03 10:12更新

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

韩婴 | 儒家经典 | 已完结

《韩诗外传》是汉代韩婴所作的一部传记。该作品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其思想。

7.07 万字 | 2021-09-14 15:51更新

荀子
荀子

荀况 | 儒家经典 | 连载中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9.51 万字 | 2021-10-27 13:32更新

大楼炭经
大楼炭经

法立共法炬 | 佛教经典 | 已完结

略称楼炭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载须弥四洲之相状、世界之成立及其破坏时期等。

5.38 万字 | 2022-05-13 12:26更新

起世因本经
起世因本经

达摩笈多 | 佛教经典 | 已完结

《起世因本经》,隋代达摩笈多译 10卷,前半是说人之贵贱,非由如四姓之阶级的高下,是由其人格价值之有无而定的,力说四姓之平等。后半由说此世之初开展起而及四姓之起源,最后结说此等四姓之任何人体证法者,为人类之最上者。在汉传佛教《大正藏》中对应经典有《长阿含经》(第六卷)第五经《小缘经》,《中阿含经》(第三十九卷)第一五四经《婆罗婆堂经》,和阿含部的《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9.16 万字 | 2022-05-14 19:23更新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曼陀罗仙 | 佛教经典 | 已完结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文殊说摩诃般若经》、《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经》,简称《文殊般若经》等,为佛教经典。它是《大般若经》第七回的异译。其内容叙述文殊师利、佛如来及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之不可思议,及一相庄严三摩地等说法。改经后被编入《大宝积经》,成为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另有异译,本南朝梁僧伽婆罗所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1.16 万字 | 2022-06-13 08:06更新

道行般若经
道行般若经

支娄迦谶 | 佛教经典 | 已完结

道行般若经,佛经名。10卷,又称《小品般若》,又称道行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般若道行品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后汉支娄迦谶译。是反映大乘佛教般若学的较早的一部经,主要宣扬大乘“自性空”思想。

9.58 万字 | 2022-06-21 15:57更新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不空 | 佛教经典 | 已完结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经翻译师不空所译。该经讲述了“仁王护国”的道理,所以又称《仁王护国经》、《新译仁王经》、《仁王经》。本经文字简约,义理丰富,传入中国,先后共有四译,即晋竺法护、姚秦鸠摩罗什、梁真谛、唐不空等译。此四种译本,晋、梁二译已经失传,仅存秦译和唐译。秦译和唐译内容相同,仅文字略异。

1.82 万字 | 2022-06-15 09:02更新